和順古名陽溫暾,因境內有一條小河繞村而過,更名“河順”,后取“士和民順”之意,雅化為和順鄉,現有人口6千余人。全鎮住宅從東到西、環山而建,漸次遞升,綿延兩三公里。一座座古剎、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圍繞著這塊小壩子。鄉前一馬平川,清溪繞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飄香,讓人留連忘返,民國代總理李根源有詩贊和順:“絕勝小蘇杭”。和順圖書館: 和順圖書館的前身是清末和順同盟會員寸馥清組織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閱書報社”,后經海外華僑和鄉人捐資贈書,于1928年擴建為圖書館,1938年新館舍落成。迄今有藏書7書萬多冊,古籍、珍本1萬多冊,內有胡適、熊慶來、廖承志、李石曾等諸多文化大家的題字。有“在中國鄉村文化界堪稱第一”的美譽。 千手觀音古樹群: 和順古鎮自然生態優越,鎮內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有近百棵,除了魁閣的兩棵禿杉,位于和順張家坡的千手觀音古樹群也頗具特色,古樹群由七棵拔地參天的百年古樟樹組成。其中五棵沿一直線而列,近觀如綠色華蓋,擎天巨傘,遠望似千支手臂向四周展開,神似傳說中的千手觀音。 兩棵古樟站立兩旁,恰似觀音菩薩的文殊、普賢弟子。從西往東看五棵古樹分而列之,與遠處的魁星閣相望,故又被稱為“五子登科”。寄托了古代人們功名仕途的追求。 古樹群下,一條歷經數百年滄桑的火山石古驛道蜿蜒西去,與村前的捷報橋相連。一輩輩的和順人先到千手觀音古樹群下許下祈福求財的愿望,然后從這條古驛道上懷揣著有朝一日能從村口的捷報橋上衣錦還鄉的夢想,開始“走夷方” 。 艾思奇紀念館: 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是我國現代著名哲學家。他青年時代所寫的《大眾哲學》和《哲學與生活》兩部著作,曾引導了無數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艾思奇紀念館”院內串樓同欄,點綴西式陽臺。環境清幽典雅,中西合璧的房屋建筑風格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