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客家土樓
55219views
永定土樓從古代至解放前,是客家人自衛防御的堅固樓堡,土樓用土石夯筑,不用鋼筋水泥,但牢固如石。土樓的大門是用十厘米厚的雜木制成,外釘鐵板,有的樓門上還裝有防火水槽。圓形土樓一、二層不開窗戶,有雙層的外層開窗,除用于通風納光外,也便于狙擊入侵之敵。土樓最高層處設有瞭望臺,以便了解敵情。土樓除防范外.還有防火、防震、防獸和通風采光等作用。而且冬暖夏涼,是一種特獨的建筑。
振成樓 位于永定縣湖坑鄉洪坑村,建于1912年,占地約5000平方米,分內外兩圈。外圈4層,每層48間,按八卦圖形設計,每卦6間,一梯樓為一單元。卦與卦之間筑有防火墻,以拱門相通。祖堂為一舞臺,臺前立有4根周長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臺兩側上下兩層30個房間圈成內圈,二層廊道有精致的鐵鑄欄桿。1986年4月,在美國洛杉礬舉辦的世界建筑模型展覽會上,中國的振成土樓與雍和宮、長城并列為三大建筑而名聞于世。
承啟樓 位于永定縣古竹鄉高頭村(現為永定縣高頭鄉),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全樓直徑73米,走廊周長229.3米,全樓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層,高11.4米,每層設72個房間;第二圈二層,每層設40個房間;第三圈為單層,設32個房間。中心為祖堂,全樓共計400個房間。整個建筑面積為5376.17平方米。1986年,我國郵電部發行一組中國民居系列郵票,其中就有承啟樓為圖案的郵票。
遺經樓 最大的方樓位于永定縣高陂鄉上洋村,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方形土樓。外墻東西寬136米,南北長76米,占地10336平方米。其后座主樓高17米5層,是永定現有土樓中最高的樓房。主樓左右兩端分別垂直連著一座四層的樓房,并與主樓平行的四層前樓緊緊相接,圍成一個巨大的方樓,如此環繞形成一個大“口”字。里面又有一組小“口”字形建筑,形成一個獨特的“回”字形整體造型。真是“門中有門,樓中有樓,重重疊疊”,當地人都稱它為“大樓廈”。 中間為祖堂。前樓一左一右建有兩所學堂,樓內子女可以在樓內就讀,學堂中間是個石坪,前建有大門樓,大門高6米寬4米。在主樓后面有花園一座、魚塘一口以及碓房、牛舍等附設建筑。遺經樓共有280個房間。遺經樓是目前所知方形土樓中最為龐大者,共有房間二百六十七間,51個大小廳堂,占地五公頃,建筑面積四千余平方米,整個建筑布局規整,條理井然 ,費時七十多年,經三代人努力方建成。
宮殿式土樓奎聚樓 位于湖坑鎮洪坑村,是宮殿式結構的方形大土樓,遠看頗有"布達拉宮"般的氣勢。從高處看,樓宇與背后的山脊連城一體,如猛虎下山,奎聚樓即是“虎頭”,樓前圍墻上有兩窗,似虎眼,建筑時便是根據虎形地理特點而設計的。設計人是翰林學士巫宜福,他與樓主林奎揚是結拜兄弟。奎聚樓建于1834年,用了近五年時間建成,已有160多年歷史,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約15米,現住24戶,107人。一百多年里,樓里考取進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學生有20多人,海外華僑有40多人,正如大門對聯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氣象新”。 奎聚樓的建筑特點是中廳高,兩廂低,經160多年風雨,巋然如山。中門平時不開,貴客來到,才打開中門迎接。樓內檐梁雕刻十分精美,“文革”期間受到破壞。
府第式土樓 福裕樓位于湖坑鎮洪坑村,是永定府第式土樓的杰出代表,富麗堂皇。公元1880年開始興建,耗資十多萬光洋,經歷三年時間才建成,占地面積7000余平方米。 該樓由樓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張星炳設計。其結構特點:在主樓的中軸線上前低后高,兩座橫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樓前有三個大門,在主樓和橫屋之間有小門相隔,外觀連成一體、內則分為三大單元。樓門坪和圍墻用當地河卵石鋪砌,做工十分精細與大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十分和諧。外形像三座山,隱含樓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樓名也是張星炳題寫。
馥馨樓 位于湖雷鎮下寨村。建于公元七六九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是永定客家土樓群中最古老的一座。占地1275.76 平方米,高四層,墻身通體以生土夯成。馥馨樓沒有石基,這是沿襲了中原先祖的建筑技術和建筑形式,充分說明了永定土樓與黃河流域傳統民居的淵源關系。樓四周有四米寬的護樓壕溝,門前設有吊橋通行,其底墻生土摻拌有石灰、紅糖,堅固無比。堪稱中原古代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永定土樓千姿百態,種類繁多,分方樓圓樓兩大體系,其中有殿堂式樓、五鳳樓、長方形樓、正方形樓、三合式樓、五角樓、六角樓、八角樓、紗帽樓、走馬樓、日字形樓、曲尺形樓、吊腳樓、半月形樓、圓形樓、前圓后方樓、前方后圓樓、橢圓形樓等20多種建筑形式,永定被稱為一座沒有大門的中國客家土樓博物館。
門票價格 初溪土樓群:50 元/人 高北土樓群:30 元/人 振福樓景區:40 元/人
8: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