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灣在市郊東北距廣州二十公里,宋代以來為著名的陶瓷生產地。這里風丘陶泥豐富,原料充足,制陶業(yè)歷史悠久。石灣陶塑人物的最大特點是傳神,人物臉部總是不上釉彩,而保持胎色,亦稱“胎骨”,以便于線紋的刻劃。1962年研制成功的“結晶釉”,是陶瓷史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石灣藝術陶塑。繼承我國古代現實主義的傳統(tǒng),和熟練的寫實技巧。原名嚴儒銓。江蘇武進人。1964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劇目室編劇,北京京劇團編劇,《新觀察》雜志編輯,《中國作家》編輯部編輯,作家出版社一編室副主任、主任及四編室主任,《作家文摘》副主編、常務副總編輯,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編審。1959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鮮紅的領巾》,散文集《維納斯的誕生》,報告文學集《春光屬于你》、《無花果》、《中國出了個童話大王》,長篇紀實文學《麗人行》,隨筆集《〈作家文摘〉的春雨秋風》,昆曲劇本《春江琴魂》等。歌詞《紅軍里有匹大紅馬》獲1985年全國中小幼歌曲評選三等獎,隨筆《成功者的啟示》獲全國1985年-1986年青年報刊好作品二等獎,報告文學《無花果》獲第二屆青年文學創(chuàng)作獎,《祖國之戀》(編輯)獲全國首屆優(yōu)秀讀物一等獎等。石灣是珠江三角洲一顆璀璨明珠,隸屬佛山市。它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早在東漢時期,這里的文化和農業(yè)經濟已相當發(fā)達。石灣素有“南國陶都”之美譽,陶瓷生產始于唐,奠于宋,鼎盛于明清。《明詩綜》有載:“石灣瓦,甲天下”,概括反映了當時石灣陶瓷生產的地位。清代,石灣陶瓷業(yè)進入鼎盛時期,方圓幾公里的小鎮(zhèn)有陶瓷107座,陶瓷行業(yè)從業(yè)人數達6萬多人,從事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生產和風格獨特的陶塑瓦脊、建筑裝飾構件、陶塑神仙佛像、園林用品、外陳設品、文房用具、藝術人物以及花鳥蟲魚等美術陶瓷的生產,不僅經營著中國華南多個省、區(qū)的廣闊市場,而且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量遠銷東南亞和歐美各國市場,成為當時生產技術和商品經濟都相當發(fā)達的陶瓷生產營銷基地,為當時佛山形成與湖北漢口、江西景德鎮(zhèn)、河南朱仙鎮(zhèn)并稱全國四大名鎮(zhèn),列為全國商品集散中心“四大聚”之一,為推進歷史經濟發(fā)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今天的石灣已成為我國最大的陶瓷產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