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市位于資水尾閭,洞庭湖南緣,東經112°30',北緯28°36'。城區6個街道辦事處,面積23平方公里;郊區2個鎮、7個鄉,面積360.18平方公里。資水順勢由西向東穿越城區流經8公里,將全城分南北兩半。1974年12月31日益陽資水公路大橋建成通車后,已將城區南北兩片連成一體。1985年5月修建了寬45米的朝陽公路,1991年又成了朝陽綜合經濟開發區,它將會成為未來益陽市最繁華、最富有現代化氣息的中心市區。?益陽之得名,據東漢時應劭說:“在益水之陽,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有“益陽賦”云:“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看來,經流益陽之大江資水,古或為益水。街市在江北向,故稱益陽。有趣的是,益陽的名字,幾千年來無論轄地怎樣變異頻繁,它一直沒有改易過名稱,這在我國地名中是比較少見的。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益陽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益陽鄧石橋、沅江漉湖等地,就已形成原始村落。青銅器時代,在赫山廟、羊舞嶺、蓮子塘、灰山港一帶,均有密集的聚居群體。?益陽市區地處由雪峰山隆起與洞庭湖凹陷交接處,山丘起伏和緩,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湖區為洞庭湖沖積平原,土質肥沃,渠網縱橫。赫山區境內的碧云峰,海拔502米,為市區最高處。 ?? 碧云峰位于赫山區滄水鋪鎮境內的碧云峰,古稱熊湘山,又稱清修山、青秀山,是衡岳72峰之一,峰高海拔502米,周圍100余公里,真乃“一峰截天碧,云氣浸衣裳”。觀其全山外貌,形似九江匡廬,故自古有“小廬山”之稱。碧云峰山壑幽遂,巖壁峻峭,佳木蔥籠,藥草繁茂,瀑布飛流。 四方山四方山地處赫山區岳家橋鎮境內,距319國道僅幾公里,離長沙和益陽市區僅幾十分鐘車距。四方山是名副其實的四面環山,丘陵起伏,流水潺潺,層林疊嶂,古木參天,有喬木及草本植物二千余種。益陽縣志云:縣有佳境,綿延四方。四方山因四周群山環抱而得名。 浮邱山浮邱山,在桃江縣城西南12公里處,主峰海拔752米,方圓約48平方公里,區內山嶺起伏,峰巒突起。古為楚南名山,人稱“小南岳”。 羞女山羞女山,位于資江北岸的修山鎮,距桃江縣城15公里。臨江一面,大小有七個山頭,主峰高375米,山形活像一位浴后出水的美女,仰臥在江邊小憩。她一絲不掛的玉體,線條優美而分明,高高翹起的下頜,軟軟飄垂的秀發,舒展的雙臂,勻稱的長腿,隆起的小腹,迷人的乳峰,真象是雕塑在桃江大地上的一尊“維納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