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東北部,東經98°5-102°41,北緯36°44-39°5。東南與西寧市的大通縣、海東地區的互助、湟中、湟源縣接壤;西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大治州的天峻縣毗連;南與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縣隔湖相望;東北與甘肅省的天祝、山丹、民樂、永昌、張掖、肅南等市、縣毗鄰。東西長413公里,南北寬261公里,總面積3.47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100米,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全州總人口27萬,藏、回、蒙、土、撒拉等少數民族人口占57%。 自治州歷史悠久,西漢開始設置政權。新中國成立以后,于1953年成立海北藏族自治區,1956年5月更名為海北藏族自治州。現轄祁連、門源(回族自治縣)、剛察、海晏四縣和35個鄉鎮及青海湖農場、托勒牧場、同寶牧場。自治州州府1993年七月從門源縣浩門鎮遷至海晏縣西海鎮,距省會西寧89公里。 自治州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有可利用草場4000萬畝,有各類牲畜250萬頭(只),以生產藏系羊、牦牛、“大通馬”而馳名中外。60多萬畝耕地上,種植有青稞、油菜、小麥、馬鈴薯等農作物,是省內主要的油料基地,每年可提供商品油1.2萬噸,素有“門源油、滿地流”的美譽。全州森林面積500多萬畝,松、柏、樺、楊等木材蓄積量300多萬立方米,是黃河等河流的水源涵養林,有30多種珍禽異獸和40多種中草藥資源。境內有較大河流140多條,年進流量、年徑流量58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110萬千瓦,可供開發利用的水電裝機容量70余萬千瓦。祁連山被稱為中國的“烏拉爾”,有金、銀、銅、鐵、鉻、錳、寶玉石、石棉、煤炭等金屬、非金屬礦藏資源40多種,其中煤炭儲量25億噸,居全省第一;石棉儲量1700多萬噸,是省內唯一能濕法生產的優質棉種,有“祁連石棉甲天下”的美譽。 境內聞名于世的青海湖及鳥島、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廣闊壯美的草原森林、令人神往的原子城,多彩多姿的民族風情,構成獨具特色的旅游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