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位于臺灣島最北部,是一個港口都市。轄7個區、7個附屬島嶼,總面積132.76平方公里。基隆古名雞籠,一說因基隆山象雞籠形狀而得名,又一說認為該地以前為高山族凱達喀蘭人住地,“雞籠”是“凱達喀蘭”的閩南方言譯音。明末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張燮著的《東西洋考》里,就有雞籠社、雞籠港、雞籠城、大雞籠街等記載。表光緒元年(1875年)設基隆廳時,才把雞籠改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雞籠,1642年被荷蘭殖民者所取代,1667年才被鄭經(鄭成功之子)率部趕走。日本入侵時期(1895年至1945年),設基隆郡基隆街,后來升格為市,1945年臺灣光復中國政府接管后,成為省轄市。現轄仁愛、信義、中正、中山、安樂、暖山、七堵等7個區。基隆有街市始于1723年,1851年開始與外國通商,1860年天津條約簽訂后,正式辟為商埠。1887年建筑基隆至臺北鐵路,1891年通車。1889年建成第一座碼頭,日本侵占臺灣后大舉筑港,分四期于1935年完成,成為現代化商港,現有39個深水泊位,可停靠3萬噸級輪船。1945年光復后,增建了仙洞的貨柜碼頭和特種貨物碼頭,以及八斗子漁港。現在基隆港是僅次于高雄港的第二大港。每年進、出港船各約5000多艘,貨物吞吐量約8000萬噸。基隆漁港是臺灣重要漁業基地,年漁產量約占全臺灣漁產量的五分之一。基隆市在日本入侵時被劃為要塞區,現為臺灣當局的海軍基地。基隆市的重要工業主要有采煤和造船。基隆港口在臺灣經濟建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區三面環山,平地狹窄,其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游覽地有觀海亭、慈航寺、佛都圖書館和全身乳白、頗為壯觀音菩薩像。有靈泉寺,建于1889年,為基隆最古、最大佛寺,有33尊觀音石像排立。有社寮島蕃字洞和千疊敷海蝕奇觀,此外,還有海門天險、清代炮臺遺址,以及“仙洞聽潮”、萬人堆、獅球嶺炮臺,暖暖水源地等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