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市位于東經 112°29′至113°01′,北緯30°04′至30°39′,居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地面高程在26米至31米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素來以“水鄉園林”著稱。全市國土面積20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394公頃,總人口100.2萬,其中城鎮人口48.8萬人(其中中心城區非農業人口36萬)。轄15個鎮、場、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6個管理區。境內有全國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漢油田和16個縣團 級國有農場。公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始建縣。1988年5月撤縣建市,1993年11月被評為全國明星市,1994年10月被列為湖北省直管市(此前由荊州地區管轄),多次被評為全省經濟綜合實力十強市。 潛江北枕漢水,南接長江,東鄰武漢通黃石,西接荊州達三峽。 318國道和宜黃(滬蓉)高速公路橫穿東西,潛監和襄岳兩條二級公路縱貫南北。是全省平原湖區惟一的路網建設試點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密度和通達度居全省前列。內河航運四季暢通,流經境北面的漢江,建有2個港口,年吞吐量達300萬噸以上。 潛江地上盛產糧棉油,地下富藏油氣鹽。全市地下蘊藏石油 2億噸、天然氣9700多億立方米,巖鹽近8000億噸(為我國“鹽都”自貢市的30倍),另有鹵水136億立方米,富含鋰、銫、銣、溴、鉀、碘、硼、硅、鍶、鎳、錳等18種稀有微量元素,可廣泛用于電子冶金、航天等高科技領域,其礦化均超過了國家開采標準,有著廣闊的開發前景。 潛江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號稱 “天下第一臺”的東周楚王行宮就在境內龍灣鎮,東周楚靈王離宮章華臺距今已有 2500 多年的歷史。“龍灣遺址”,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時代最早的楚國離宮別院遺址群落,被定為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不僅形成了潛江淳樸的民風,而且孕育了眾多英才。僅近百年來,就有中共一大代表李漢俊,辛亥革命先驅、新中國首任農業部部長李書誠,首任監察部長錢瑛,著名劇作家、文壇泰斗曹禺等享譽神州的杰出人物。 潛江,水鄉園林特色獨具。這里系古云夢澤一角,湖泊星羅棋布,河網縱橫交織,林木蔥郁茂盛,是有著“活化石”之稱的水杉的第二故鄉。 20 世紀 70 年代初,一部反映潛江風貌的紀錄片《水鄉園林》在聯合國公映,引起了強烈反響,著名作家碧野盛贊潛江:“這是一座綠色的城!” 潛江,地上盛產糧棉油,地下富藏油氣鹽,素稱“魚米之鄉”。目前,潛江已成為國家商品糧、優質棉、特種水產、速生豐產林、瘦肉型生豬、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創匯七大基地,已形成油氣開采、冶金機械、醫藥化工、紡織服裝、農副產品加工五大支柱產業。擁有潛江制藥、江鉆股份、幸福實業等三家上市公司。石油鉆頭的生產,占亞洲市場份額的 50% 以上;擁有國家唯一的眼科用藥生產基地“潛江制藥”;中國牛磺酸生產基地“永安藥業”,銷量占國際市場份額的 60% 。目前長江路橋已進入上市輔導期。 近年來,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一主三化”的方針,圍繞工業興市目標,優化經濟結構、增創競爭優勢、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了市域經濟在提升中提速。200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11.82億元,增長15.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2.00億元,比上年增長27.6%;三次產業比為16.9:53.2:29.9;外貿出口19764萬美元,同比增長54.8%,近三年年遞增4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8.三32億元,進年年遞增29.5%;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72.3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6%,進三年年平均遞增18.9%;財政總收入達18.15億元,比上年增長5.4%,近三年年平均遞增17.6%,占GDP的比重達8.6%,工商稅收占地方財政一般收入的比重達70.6%以上全市綜合經濟實力連年位居全省縣市前列。先后榮獲“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全省工業經濟先進單位”、“全省最佳信用縣市”、“湖北省園林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