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是1927年初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并作為首都才定名的。其成市雖晚,但三鎮各具特色,有其不同的產生、發展、繁榮的進程。武昌作為地名在三鎮中出現最早,是原始社會后期的部落在夏商時逐漸發展起來的較大的居民點,當時屬荊州轄下。至周代,則屬鄂國,戰國時又屬楚國,秦代則屬南郡,漢代屬江夏郡。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是南北朝時期,距今約1400余年。當時所說的漢口系指古漢水入長江之口。而漢水入長江處在歷史上曾多次發生變化,所以漢口的位置與今天亦大相徑庭。如南朝時,梁武帝進軍漢口,在龜山西北約5公里處筑蕭公城,又稱漢口城。此城大約在今天的舵落口一帶。“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后樓上樓”。已有500余年歷史的漢口,始于1465~1487年明代成化年間時的漢水改道。漢水原自龜山南注入長江,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了。漢水改道后,原地勢低洼的蘆葦洲才開始有居民遷入,并筑圩打堤建房。盡管漢口成為居民點稍晚,但因得長江、漢水航運之便利,很快便發展成貿易集散地。明嘉靖年間,人口僅6000余,至萬歷年間發展到5萬。清嘉慶年間,已有戶數3.7萬,13萬人口,與河南朱仙鎮、江西鎮以鹽、當、米、木、布、藥六行著稱于天下。至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后簽訂的《天津條約》,使漢口開埠,外國列強紛紛涌入。晚清時,漢口設英、俄、德、法、日等國租界,建立了12個外國領事館。清末洋務運動后,一批近代工業興起,使漢口成為“內聯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與河南的朱仙、廣東佛山、江西景德鎮并稱為全國四大名鎮。???鴉片戰爭后,漢口被辟為對外商口岸,英、法、德、俄等10國列強躋身于此,傾銷商品,掠奪原料,使武漢成為一個大的商品、原料集散轉運中心。漢陽見著于史籍僅次于漢口。其實,有其名之前,漢陽便作為市鎮以安陸、漢津、石陽、沌陽、沔洲等名稱存在了。相傳大禹“劈山導水皆經此”。今天,龜山東麓臨江處還有后人為紀念大禹疏導漢水入江成功而建立的禹王廟、禹功碑等。春秋時,俞伯牙和鐘子期在漢陽“高山流水遇知音”更是成為千古佳話。公元606年(隋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則自此始。唐代將縣治移至今漢陽市區后,才迅速發展起來。以后,又經過多次的地域和名稱更迭。1948年,武昌,漢陽合組為武昌市,漢口獨立為漢口市。解放后,政務院將漢口、武昌、漢陽(縣府所在地及鄰近地區)合并為武漢市(原漢陽縣治所遷至蔡甸,保留縣的建制),武漢市人民政府設在漢口。至此,歷史上時分時合的武漢三鎮才名副其實地合三為一了。???九省通衢??? 武漢也稱為“江城”。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詩中寫道:“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從此“江城”成為武漢的代稱。武漢襟江帶河,交通便利,又譽為“九省通衢”之地。在幅員遼闊的祖國版圖上,武漢位于東半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中心,南北東西方向的廣州、北京、上海居中的地理位置,加上黃金水道長江與南北鐵路大動脈京廣線在這里交叉成“十”字結構,再加上不斷完善的公路網和航空港建設,使武漢成為了我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在全國國土開發和建設布局的基本框架中,武漢處于沿江主軸線和京廣二級軸線的結合部位,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維系四方的作用。??????? 工業基地武漢是內地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市內工業門類齊全,共有13個大類,387個小類、突出的是冶金、機械、汽車、新高科技4大支柱產業和食品、化工、建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全市各種工業企業達3萬多個,主要有中國第二大鋼都、第一大板材基地武漢鋼鐵(集團)公司,有“亞洲的一顆明珠”武漢重型機床廠,有“彩印大王”武漢印染廠,有歷史悠久的武漢鍋爐廠、武昌造船廠、武漢卷煙廠等一批大企業,還有聞名遐邇的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武漢總裝廠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三資”企業。市區內已形成青山、余家頭、中北路、關山、石牌領、易家墩、堤角、鸚鵡洲、廟山、葛店、沌口等13個各具特色的工業區。???水陸交通武漢是內地最大的水陸交通樞紐和貿易中心。武漢港是華中地區最大的水陸聯運樞紐港、通江達海外貿口岸港和對外輪開放港。市內總長達254公里的長江、漢江岸線,建有以客運為中心的漢口港區,旅客年吞吐量為650萬人次;還建有鋼材、煤炭、木材、水泥、黃沙、礦石、雜糧等為主要中轉物資的江岸、舵落口、漢陽等水陸聯運洪區,以外貿、集裝箱運輸為主的青山外貿港區,以及陽邏、武鋼工業港、石化油港、沌口汽車城集裝港和衛星城鎮港區。由港口發出的水運客貨航線20多條,主要是漢申、漢寧、漢渝等干線,以及至日本、韓國、俄羅斯、中東、西亞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運輸航線。鐵路以京廣、京九、漢丹為主干,每日始發列車77列,通過列車120列,可直達21全國個大中城市。由漢口江岸發至香港的鮮活物列車是著名的“三趟列車”之一,為港人的生活作出了巨大貢獻。???航空事業武漢航空事業發展較快,每周航班385個,空運航線已達72條,通達國內43個城市和地區。市內客運出租汽車1.23萬臺,總量在全國大城市中居第5位,還有長途客運線路1034條,其中跨省的187條,可謂四通八達。武漢作為全國重要商業都會,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截至1996年,全市商品交易市場有400多個,農貿市場有300多個,消費品批發市場30多個,生產資料市場10多個,商業網點達10萬個,特色商業街有13條,年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80億元,居全國第5位。???文化教育武漢是華中地區的文化教育中心,科技、衛生、體育、新聞、出版等都比較發達,并在兼收并蓄、博采眾長之中,,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楚風漢味文化的特色。全市有京劇、漢劇、楚劇、豫劇、越劇、評劇、歌劇、話劇、歌舞、說唱、曲藝、木偶、雜技共13個劇種。武漢城區高校和高校師資、科研院所和科技隊伍,分別在全國大城市中居第4位和第3位。武漢的傳統體育與現代競技體育協調發展,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的運動隊和一大批優秀運動員,僅硚口區就走出了7個世界冠軍。武漢是全國新聞報業發達的地區之一,還相繼建立了省市生各專業、大學出版社、音像出版社18家。???名勝古跡武漢悠久的歷史文化,給這座美麗的城市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全市有名勝古跡339外,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商朝盤龍城遺址、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和中共“八七”會議舊址3處。武漢城區周圍有大小湖泊100多個,且沿長江兩岸對稱分布,就像串串晶瑩的珍珠,把江城點綴得更加美麗。著名的湖泊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東湖和墨水湖、蓮花湖、月湖等。市境內還有大小山岳70余座。這些自然景觀和體現武漢歷史文化的文人景觀,構成了有地方特色的3大類旅游資源,山水園林、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武漢現已經國務院批準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