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縣居浙江省中部沿海,位于象山港與三門灣之間,由象山半島東部及沿海608個島礁組成,陸域1175平方公里,海域535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800公里,占全省海岸線的六分之一。現轄有10鎮5鄉3個街道,2005年底,戶籍人口52.74萬人。 象山歷史悠久。早在6700年前就創造了塔山古文化,是長江流域史前文化的有力補充。春秋時,為越國鄞地,唐神龍二年(706)立縣,因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 改革開放以來,象山縣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鞏固農業基礎,強化工業主體,發展特色經濟,推進城市建設,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先后榮獲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漁業生產先進縣、科技進步先進縣、體育先進縣、雙擁模范縣、民間藝術之鄉、柑桔之鄉和省建筑之鄉、小康縣稱號。2001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82.2億元,比上年增長12.5%,財政收入6.01億元,農漁民人均純收入5400元,城鎮居民年可支配收入10683元。 特色效益農業蓬勃發展。形成了“三水一菜”(水產、水果、水禽、蔬菜)主導產業,2001年實現農業產值37.5億元,列全省前茅。全縣現有柑桔、枇杷、楊梅、茶葉、竹筍等經濟林30萬畝,浙東白鵝飼養量達到148萬羽。“種子種苗”工程有效實施,建成優質柑桔、特種野豬、浙東白鵝和大黃魚等種苗基地15個,水產品總量居全國前茅,海洋捕撈業平穩發展,水產養殖業迅猛增長,海淡水養殖面積23萬畝,建有全國最大的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基地,現已發展深水抗風浪網箱80只。海洋生物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不斷突破。全國四大群眾漁港之一的石浦港后方建有華東地區最大的水產品批發市場——中國水產城,年交易量20萬噸。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4000余家工業企業中,形成了以華翔、天安、巨鷹、甬南等大企業為龍頭,以針紡織、機械電子、水產品加工等為主體的門類較為齊全的體系。針紡織業是象山的傳統優勢行業,有企業近千家,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40%,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機械電子是象山工業的主導產業,主要生產汽車配件、輸變電設備、電子通信設備、消防器械、醫療器械、食品設備等,發展勢頭迅猛。2001年,全縣工業產值251億元,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73億元。 建筑產業特色優勢明顯。全縣有建筑企業54家,其中國家一級資質企業5家,從業人員7.5萬人,2001年完成施工產值80.2億元,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建筑大縣行列。宏潤、龍元集團是浙江省最早獲取外經權和多項一級資質的建筑企業,年施工產值均達到20億元,連續7年包攬外省市進滬施工企業綜合考評冠亞軍。幾年來全縣建筑企業共創國家“魯班獎”8項,上海市“白玉蘭獎”59余項,省級以上優質工程獎213項。上海高架橋、杭州黃龍體育中心等一大批“高、大、難、新”項目,由我縣建筑企業承建。目前,建筑市場已拓展到全國20多個省市,并在越南、也門、馬來西業等國承建項目。 海洋旅游業蓬勃興起。2001年接待游客6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5億元,比上年增長70.3%。距中心城區5公里的國家“AAA”級海濱旅游度假區松蘭山六個沙灘蜿蜒相連,岬角礁石峭挺拔,山川洞穴千姿百態,與石浦皇城沙灘、紅巖長廊成為寧波市新十大名景。由杭州宋城集團和象山共同投資5億元的綜合性海洋文化旅游項目——“中國漁村”,規劃用地面積2000畝,計劃于2004年完工。還有“海上仙子國”之稱的漁山列島、“中國檀香山”之美譽的檀頭山、鐘靈毓秀的靈巖山以及擁有峻峰怪石、摩天石林的花岙島等都能讓你留連忘還。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中心城區由丹東、丹西、爵溪三個街道組成,總面積111.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0平方公里,人口12萬。人民廣場、體育館、廣電中心、華翔大廈、國際大酒店、高教園區等一批標志性、基礎性設施相繼完成或正在緊張施工中。她正向著“創建最佳人居環境,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海城市”的目標大踏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