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Cambridge,音譯“康橋”),以其卓越的自然科學成就聞名于世,與近鄰牛津一樣,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城之一。對劍橋最早的印象還來自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自此,詩人描述的那個令他魂牽夢系的地方便成了萬千世人心中閑適優雅,美侖美幻的世外桃源。劍橋的名稱取自當地的一條環城河流——劍河(River Cam,音譯作“康河”、“卡姆河”),劍河是一條南北走向,曲折蜿蜒的小河,劍河兩岸垂柳倒掛,芳草凄凄,河上架設著許多設計精巧、造型美觀的橋梁,其中以數學橋、格蕾橋和嘆息橋最為著名,劍橋之名便由此而來,劍橋的原意就是指“劍河上的橋”。在公元13世紀以前,劍橋還只是沼澤區旁的一個小集市,1209年,牛津發生了大規模的暴亂,一些與當局政見相左的學者逃往劍橋避難,在當時英王亨利三世的庇護下逐漸建立了一些學術組織,并最終于公元1284年成立了劍橋歷史上的第一所學院——彼得屋學院(Peterhouse)。時至今日,劍橋已經擁有31個各類學院、科系,學校近800年的歷史哺育了牛頓、達爾文等一批引領時代的科學巨匠,哲學家培根、經濟學家凱恩斯等貢獻突出的文史學者,彌爾頓、拜倫等開創紀元的藝術大師,七位英國首相以及7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奠定了世界近現代學術文明中心的偉大地位。與被稱作“大學中有城市”的牛津不同,劍橋是“城市中有大學”,這里雖然充溢著濃厚的學術氣息,但依然是一座商業繁華、生活節奏明快和現代化的城市,同時又不失典型的英格蘭田園風光。徜徉在劍河岸邊,國王學院、皇后學院、三一學院、圣碼利教堂、菲茨威廉美術館……歷史悠久的百年學府和經典建筑俯仰皆是,那高大精美的校舍、莊嚴肅穆的教堂和爬滿青藤的紅磚住宅都矗立在滿城的綠樹紅花間,春色蔥蘢,古意盎然,令人沉醉。
暫時還沒有人對“劍橋”進行過點評,點擊下面的按鈕,留下您的評價吧
旅游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