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第一莊---丁家地主莊園
??? 舊居李家灣碉樓被客學專家及鐘情于客學的有識之士稱為“寂寞的碉樓”。作為儀隴客家民居的代表作——丁家地主莊園,因其在儀隴稀有而又保存完整,堪稱客家民俗博物館,我們不妨在保護文化遺產之際,稱其為“最后的孤獨”。
??? 之所以稱其為“最后的孤獨”,是因為這樣完整地走進現代人視野的客家民居、特別是儀隴客家民居已屈指可數,不復有二。
??? 丁家莊園位于朱德誕生地西南半公里的轎頂山下,與朱德父母背向而居。它是清末民初丁氏后裔丁邱南、丁邱玉等四弟兄所主持修建的一座占地面積達6800平方米,集居住與防衛為一體的、規模宏大、聞名川北的地主莊園,在民國時期,號稱“川北第一莊”。
??? 如前所述,公元1671年(清康熙10年),丁姓第九代祖母劉氏率四個兒子從廣東韶州府乳源縣移居重慶府合川縣。公元1724年(清代雍正2年),丁姓十代祖丁尚德率丁達全等四個兒子移新豐里(現場)轎頂山下居住。幾年后,又
??? 在縣南柳埡石筍河一帶的李基山、涼水井(置買了大片田地。1740年(乾隆5年),丁氏兄弟因家口眾多而分家,其他三兄弟分別居于李基山、涼水井。
??? 而丁達全則穩居于馬鞍轎頂山下,為求生存,他率四個兒子臥薪嘗膽,艱苦創業,在荊棘叢生、藤蘿密布的荒山中砍出了明代遺屋三處,稍加修整,作為住房。又將屋周大片荒山進行開墾,筑田造地。將不能開墾的荒山留作放牧和林地使用。所開墾的荒地除主要用于種糧外,相當一部分土地用于栽植桑樹,養蠶抽絲,產量逐年累增。到了清朝末年,每年可繅五把絲,每把重一百兩,丁達全不辭勞苦,將生絲運到順慶府出售,收入頗豐。與此同時,丁家利用坡地和蔭蔽的土地,大量種植土著人不屑于種的苧麻,所收獲的苧麻每年都要請幾十人背到順慶府,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 最初的勤奮完成了對窮困進行奴役與盤剝的原始積累,靠艱苦奮斗與豪強掠奪而富裕起來的丁家和當時具有代表意義的封建王朝一樣,永遠也無法走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的辨證法圈。
??? 清朝末年,朝廷腐敗無能,外無力御侮,內官僚弄權,西方列強粗暴侵入,擄掠燒殺、國無寧日、民不聊生,的國土屢遭踐踏,百孔千瘡。一張令人感到恥辱的中華版圖,印證著孫中山先生筆下那段令人揪心的文字:“強鄰環列,虎視鷹瞵。蠶食鯨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于目前。”在廣大,災荒連年,土地歉收,餓孚遍野,饑寒交迫,打家劫舍、暗偷明搶、搶吃大戶之風愈演愈烈。在這種情形下,家庭條件較好的富戶,都絞盡腦汁地想千方、設百計保全自己的既得財富。
??? 作為一方豪紳,丁家自不例外,先是聯絡了當地的幾戶富紳聯防,后來又瞄準了山這個易守難攻的地方。首先在琳瑯山頂上修建起房屋20多間,建起了花園和室內花廳,植奇花異木,造亭臺、水榭,壘石橋、假山,人稱丁家花園。然后又利用琳瑯山坡陡山高的地形地貌,在進出琳瑯山的五個山埡口構筑了五道堅固的寨門,每道寨門都有3至5支步槍把守,寨內豢養家丁30人眾。寨門上書“琳瑯寨”、“安樂窩”,寨門兩側的石柱上鐫刻著一副對聯:
上聯是“天外云峰新壁壘”;
下聯為“山巔武曲化干戈”。
寓意明遼,“新壁壘”可以“化干戈”,是得意,更是祝福。
修造完工后,丁家將家中的金銀珠寶等一應貴重物品,送到山上保存,人丁也居山而住,儼然山大王一般。
???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山寨雖好,終不及山下方便,丁家100多口人吃的、用的都要從山下搬運;收租收佃,上下山寨都不方便,尤其是天旱年景連吃水也要從山下往山上挑,這樣就大大增加了生存資本。一向精于算計的丁家在琳瑯山的花園里住了不到三年,便開始策劃在山下建一個比山寨更為堅固、安全、方便的家庭堡壘。
??? 公元1906年(清光緒32年),富甲一方的丁邱南、丁邱玉苦心孤詣,背向轎頂山擇一吉利地勢作為宅址,高薪延請在馬鞍遠近聞名的石匠潘海山、在蓬安享譽一方的蘭姓木匠,在永樂龍鳳場赫赫有名的劉姓土匠,歷時旬月,幾易其稿,共同策劃設計出一個四合院。丁邱南負責上房和橫房施工督造,丁邱玉負責第二階段的廂房、防衛設施與裝修施工督造。
??? 從公元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到公元1923年(民國十一年),房屋的修建基本告一段落。不待喘息,丁家又揮金如土,用了3年的時間對豪宅進行裝修,到公元1925年(民國十四年),整修大院前后用了近18年時間,歷時兩個朝代,方才全部竣工。
??? 整個大院第一階段建房72間,第二階段建房36間,總共108間,按丁家的說法是:“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丁家有一百單八房,住在這房里,同樣個個是好漢”,這種建筑思想多少也印證了客家人骨子里崇尚忠義的中原遺風。房屋建筑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有門120道,有樓上樓下兩層,樓與樓之間有走廊和門庭相通,莊園的空間有暢通、有阻隔,即出人意料、變化無常,又中軸分明,講求對稱,很能引動比“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的意境。樓上與樓下有拙樸厚重的木質扶梯相連,左側后面緊接防衛莊園的碉樓。碉樓的左前方松樹林中,因修房取土,形成一個大坑,丁家借勢修筑了一口長50多米,寬30來米的荷花塘,既是陪襯風景,也作防火之用,體現了客家人的重實用與不務虛。在接近1000平方米的院壩邊沿,用標準劃一的石條砌成了1米高、呈半圓形的垣墻,垣墻內遍植梨、桃、李等果樹和梅、竹、蘭等花草,使這座深藏在轎頂山下綠蔭叢中的莊園充分體現了追求人為的場所自然化、并盡可能與自然合為一體的建筑思想,實現了山水與建筑融合與互補,因而顯得豪華、別致而壯觀。
??? 丁家莊園的房屋基礎結構堅固,用料考究。建房時前后共開鑿了兩個石科,均因石質太軟而廢棄,石匠潘海山踏破鐵鞋,在丁家屋基右前方150米開外選到一處石色純白、石質堅硬、組織細密的罕見石科,精工開鑿,裁成長8尺、寬1.5尺、高3尺的條石,用土制絞車拉來用作莊園基石。筑墻的墻夾板由通常的0、8尺寬改成了1、2尺,墻體原料選用了本地最好的紅色粘土,其中大量摻雜了河沙、石灰、瓦礫、柏木板,并輔以糯米漿、紅糖水,以增加粘性和墻體硬度。建筑時,每天只筑一板高的墻體,筑好后在墻體上任意掏幾個小洞,灌上水,等翌日清晨查看,如果滴水不漏,再筑第二板墻體,如果有滲漏現象,立即扒掉重筑,可謂精益求精。
??? 作為土木結構的民居,丁家莊園的木材用料均選伐自于琳瑯山上的楠、柏之木,內花園四周共有庭柱12根,直徑均在0、5米以上,比變通樓房的庭柱大一倍,房內所有檁掛都是雙的,房柱、檁掛均用刨子刨過,砂子砂過。筆直端正、光潔如洗。二樓的樓板均是厚約10厘米、寬約50厘米的柏木板,拼接工藝如船甲板,隔音功能強,塵埃不漏。
??? 丁家莊園設計完美,做工精細;座南朝北,氣宇軒昂;祖堂在上,上下廳堂,主次分明,左右對稱。為了整個莊園的采光,共設計建造了一大兩小三個四合院,居中的大四合院里有一個內花園,大四合院兩邊各有一個對稱的小四合院,也叫天井,每個天井內都設計了前后相通的石橋,兩個天井的后面與上房和廚房相連的地方,各修筑了一個可屯水30多擔的用整石鑿成的長方形水缸,此缸用途有三:平時屯水防火,旱時屯水賑災,長形的缸體外輔裝飾,代替作上房門外的走廊的欄桿,充分體現了客家建筑實用性的特點。三個四合院內,均鋪有上下相連的石板路,靠橫房的兩邊,各建有一個長方形石砌花臺,一邊植菊花,一邊種水仙,園中植梅花、牡丹,大四合院兩邊的拐角處,又各建一個花臺,全部栽蘭。祖堂的后壁居中處,立著一個寬8尺、高2丈的木雕神龕,高高在上,兩邊的廳壁掛有四塊周邊浮雕金龍的大匾,分別為“鳳梧鶴松”、“為善為樂”、“屋身并潤”、“身潤琳瑯”,大門的門楣上巨匾高懸,上書“耕讀傳家”。這些匾都是當時的儀隴縣內高官所贈,堪稱文物珍品,可惜均悉數毀于“十年浩劫”。
??? 莊園里面的每一個房間、廳堂、天井、都與走廊、巷道、樓梯相通,住戶方便。從院落到房屋,無不匠心獨運,技壓群芳。讓你感到既寬敞博大,又曲徑通幽,尤其是登上二樓凝眸四顧,居高臨下,視野開闊,使人舒展清心。房層的小巧處靜若處子,玉琢翠妝,給人美的暇想;高大處莽如壯漢,雄闊堅強,給人力的感召。環肥燕瘦,各領風騷。充分體現了客家民居充分的經濟性;良好的堅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和獨特的藝術性。
??? “庭院深深深幾許”,對于丁家來講,丁家莊園是一個大世界。然而,它們對外則是全封閉的,只有一道大門與外面的世界緊緊相連。大門堅固雄渾,開則有吞吐萬象之勢;閉則有鎖鑰萬夫之強。為了防衛需要,丁家在二樓外墻上均設有射擊孔,可以用步槍對外射擊。左后緊挨房屋修建一個碉樓,海內外客學專家習慣稱其為“單碉”或“寂寞的碉樓”。樓上可安放4門大炮,防衛房屋四周。在院落的垣墻外10米開外,沿墻挖了道長60多米、寬約10米、水深一丈以上的“護城河”。整個莊園配置了松樹炮兩門,貫子炮兩門,步槍30支,威力比步槍大、由兩人抬起來操作的抬槍4支,刀矛150多把。配備常年守夜家相30多人。公元1942年(民國30年)前后,長期嘯聚于儀隴和巴中交界處大巴山麓的、以彭良棟為首的100多土匪和以屈新民為首的近百人的土匪,瞄上了丁家,在琳瑯山麓和轎頂山晝伏夜潛三月之久,運用各種手段多次偵探,玩盡“司刀令牌”,終因不能摸清丁家內情,而未敢輕易動手。
??? 石料的地上部分,全部四棱上線、精工細磨,如玻似鏡,表面光潔度如大理石一般。樓、閣走廊更是雕欄玉砌,淡抹濃妝。門窗形式的自由和多樣,鮮艷色彩的極力追求,木雕、磚雕、石雕陳于一院,繪畫、書法、詩文熔為一爐,使丁家莊園宛若一個客家民俗博物館。
??? 金鋪玉戶、重軒鏤檻、雕梁畫棟、美侖美奐……對于當年的丁家莊園而言,絕不是溢美之詞。
??? 院中隨處可見的建筑技術、裝飾技藝、雕刻技巧鬼斧神工,超凡脫俗,別具一格,見證了儀隴客家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從屋檐、斗拱、照壁、吻獸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造型逼真,構思奇特,精雕細刻,匠心獨具,圓雕滑潤豐滿,浮雕行云流水,透雕玲瓏剔透。通過富有寓意的各種雕刻圖案紋樣,把主人的思想寄托全部融匯其中,造成一個理想氛圍,以激勵意志、陶冶情操、教化他人、制約后人。
??? 莊園大門的門柱石雕,兩個石匠整整刻了三個多月。莊園內的12道石門,均成半月型拱門,門額枋全都雕有花鳥圖案,菊花牡丹、瑞云翩翩,或“喜鵲鬧梅”、或“牡丹富貴”、或“鴛鴦藕荷”、或“百鳥朝鳳”,極盡彰顯寶貴喜慶,暗寓吉祥如意之能事。每個石門均有額題,均有對聯,聯掛皆為蝙蝠圖案,但12道門上的聯掛蝙蝠每組各成一形,無一相似或雷同,對聯皆為陰刻,顯得十分典雅,可惜的是內容全都毀于“十年浩劫”,今天我們一般人還能依稀可見“福隨德至”、“桂蕊流香”之類的風流倜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