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嘉陵江離堆
8126views
著名水利專家馮廣宏解釋,離堆即“離山之堆”,它實際上就是相連的山脊因自然和人為原因中間斷掉了,使山的一部分孤零零地存在。在四川各地的地理記載中,被稱為離堆的有10余處。樂山烏尤離堆、洪雅岷江離堆、新政嘉陵江離堆與都江堰離堆并稱內河四大離堆,當都江堰離堆名滿天下時,另外三大離堆卻多少有點寂寞,知者寥寥且命運不同。
從歷史的細節進入都江堰離堆
8月9日,都江堰青年作家王國平在為自己的書稿《從歷史的細節進入都江堰》進行最后修改。在這部細述都江堰開鑿細節的書稿里,都江堰離堆因細節生動而越發顯得重要。
王國平說:“都江堰選址之準確,測量之精確、構思之正確令每一個觀者怦然心動。”當年,李冰用火燒水澆的辦法將玉壘山鑿開了一道口子,將離堆徹底和玉壘山分離,從而構成寶瓶口,離堆也因寶瓶口的存在而具備了巨大實用價值。離堆和玉壘山就猶如一道鐵閘,洶涌的岷江水經過內江直沖離堆,經過離堆的阻擋,多余的水和沙從泄洪道排走,而幾乎恒定不變的水流經寶瓶口溫順地流向成都平原。
如今,離堆已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每天有成千上萬的游人前來憑吊李冰。站在離堆上的伏龍觀遠眺,滔滔岷江水直接撞向離堆,堅硬的巖石使水流轉了一個圈向右側的寶瓶口涌去,瞬間停止了咆哮。馮廣宏介紹說,寶瓶口的奇妙之處在于能夠較恒定地保持進水量,岷江的水位波動范圍有5米,但在寶瓶口,這里的波動最多有3米,這樣就確保了供水的安全。以前,都江堰的灌區面積在100萬畝,而今,通過節水灌溉、反季節調水等方式,灌區面積已經擴大到1000萬畝以上,岷江水近70%已經流向了成都平原以及川中丘陵,大大改變了都江堰的引水格局,離堆功不可沒。
換張面孔揚名的樂山烏尤離堆
站在樂山市區的江邊遠眺,一座雄偉的臥佛橫空出世,而臥佛的頭部就是烏尤山,而烏尤山的另一名字“烏尤離堆”倒是被人淡忘。
烏尤離堆與凌云山相對,相距500米,總面積265畝。每逢夏季,大渡河、青衣江水奔流而下,與岷江水在凌云山下匯合,至百米之外的烏尤離堆,主流順岷江主河道而下,支流則從麻浩入分洪道,繞過烏尤山后在馬鞍山再匯入岷江。
烏尤離堆究竟是人工開鑿還是天然形成,目前并沒有定論。相傳,樂山離堆為2000多年前的秦蜀守李冰開鑿,吳致華的《四川古代史》提出:“樂山溷崖(烏尤山)即李冰所鑿之離堆?!崩畋暑I樂山先民和秦國軍隊,利用烏尤山和凌云山之間天然形成的凹陷缺口,予以加工整治:截斷勾連烏尤、凌云山之間低潮處的余脈,拓寬河溝,通正水道,鑿掉嶙峋亂石,鏟平突兀猙獰的溷崖,開鑿出樂山烏尤離堆。樂山烏尤離堆的工程特點,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凌云烏尤兩山之間馬鞍型埡凹的地勢,因地制宜除去“三江第一關”的障礙,保證了過往船只的安全。明中后期,大渡河道由南北移百米,河水沖毀了當年古嘉州城內的育賢街、文廟等地方,形成了今天的主河道,烏尤離堆的作用也日益式微。
不過,對于人工開鑿烏尤離堆的說法,馮廣宏認為,在遠古生產力并不發達的年代,開鑿數百米寬的浩大工程并不經濟,也不實際,李冰順岷江而下治理樂山水域是可能的,但主要是對通航河道的治理,而不是開鑿烏尤離堆。烏尤離堆應是天然造化的產物。
而今,烏尤山每天迎接南來北往的游客,人們在怡情山水時,已很難有人記起曾經起過泄洪作用的烏尤離堆。
即將沉入江中的洪雅岷江離堆
9月19日,自洪雅縣城出發,沿自(貢)雅(安)路西行20公里,便到了雅安雨城區交界點。公路旁的青衣江下,便是著名的洪雅岷江離堆,它有個流傳久遠的別名———龜都府,亦名龜都寺。不過,現在的龜都府已經面目全非,挖掘機隨時陪伴左右,紅色泥土取代以往的青山綠草,龜都府已變成一座光禿禿的江心孤島。
洪雅岷江離堆形似一只巨大烏龜,有頭有尾,蜷伏江中,兩岸群山屹立,江水湍急。龜都府高于水面約30米,面積約50余畝。關于龜都府的形成,當地民間有許多動人傳說———很久以前,成都、灌縣一帶常遭水災,地方呈報朝廷后,朝廷就派李冰父子前來治水。洪水災害是孽龍造成的,為了幫助李冰治水,決定把孽龍斬了,結果二郎神的寶劍沒砍著孽龍,反而砍在了河邊一座小山上,立刻小山斷成了兩半截。
自2003年始,雅安市雨城區開始修建龜都府水電站,而攔水大壩正是修建在龜都府的背上,將其攔腰截斷,一分為二。據工程項目部負責人介紹,水電工程項目竣工后,江水水位上漲,龜都府只能高出青衣江水面10多米,有著傳奇故事的龜都府,將就此完全改變模樣。
搖身一變的新政嘉陵江離堆
目前,儀隴新縣城正在緊張建設,從縣城所在地新政乘舟順江南去,約行1.5公里,便見一座三面臨水、一面倚山、突兀而起與母山似斷非斷的半島,這就是四川內河四大離堆之一的新政嘉陵江離堆。
新政嘉陵江離堆是因江水長期沖積而自然形成。上鄰邱子溪,下接白路壩,面對火焚山,后有靈寶寨,是一橢圓形半島。來到嘉陵江邊,江水洶涌澎湃,緊鎖堆麓,環繞于百尺峭壁之下。三面臨水的離堆其水勢回漩,乘船來到這里,需要幾次掉頭,才能繞過離堆,駛向下游。離堆面積130畝,泥色褐黃,盛產水稻,山上的嘉陵小學所在地,便是古時的顏魯公祠和忠賢祠遺址。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時任刑部侍郎的書法大家顏真卿,謫貶蓬州(今儀隴大寅鎮),他入蜀赴任時途經新政,寫有一篇七百九十言的《鮮于氏離堆記》。為紀念顏魯公在新政離堆留下的足跡和墨寶,離堆山上修建了“顏魯公祠”,并立碑記述。自北宋以來,新政離堆山頂就有人為紀念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和京兆鮮于仲通、鮮于叔明兄弟修建祠宇,后為“忠賢祠”,鄉人稱“離堆觀”?!鄂r于氏離堆記》石刻被列為四川名碑,儀隴縣也于1985年,將離堆列為重點文物。
無論陽春三月踏青,或是深秋重九登高,只要站在新政鎮牛頭山巔遠眺離堆,就會見到云遮霧掩、水天相連的景致,“勝跡縹緲祥云間,孤堆虛無仙人攀”。從新政老碼頭橫渡到對岸長耳巖,再改乘小木船順江下行3里,便到達離堆巖旁,拾級而上便可縱覽離堆全貌。
現在,儀隴人正為擁有這神奇的離堆而自豪。
8:00 -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