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
7652views
拉卜楞寺位于夏河縣城西1公里處,它與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倫布寺、青海的塔爾寺合稱為我國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其規模僅次于布達拉宮。拉卜楞為藏語“拉章”的轉音,意為佛宮所在之地。拉卜楞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間(1709年),寺廟的城垣均為紅、黃兩色,寺里有18座金碧輝煌的佛殿,萬余間僧舍。前殿供藏王松贊干布像,正殿懸“慧覺寺”匾額,這里可容納4000名喇嘛同時念經。寺中還有兩座講經壇以及藏經樓、印經院,其中珍藏文物數萬件。
藏歷第十三繞迥之土牛年,即康熙四十八年(1709),第一世嘉木樣受青海和碩特前首旗貝勒察汗丹津之請,返回故里建拉卜楞寺,據今已有280年的歷史。第一世嘉木樣時建有聞思學院和續部下院。到第二世嘉木樣時建時輪學院,且拉卜楞的勢力日益發展,所屬寺院和部落急劇增加,政教合一制度進一步強化。拉卜楞寺的規模不斷擴大,學經制度也日趨完善,確立了以教授顯密二宗為主,醫藥、歷算、詞章、音韻、書法聲明、雕版、印刷、繪畫、歌舞等為輔的學習體系。第三世嘉木樣時建成醫藥學院。第五世嘉木樣時又建喜金剛學院、續部上院,并擴建各種佛殿。經200多年的興建和發展,拉卜楞寺成為一個具有6大學院,48座佛殿和昂欠(**住所),500多座僧院的龐大建筑群體,列居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在安多地區有“衛藏第二”之稱,享有極高的聲譽。解放初,拉卜楞寺共有僧眾3424人,其中**68人,大小僧官564人。1958年后,拉卜楞寺只留**7人,僧官32人,僧人166人,共205人。 1961年,拉卜楞寺被列為甘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拉卜楞寺僧眾達1200多人。10年動亂中,拉卜楞寺的建筑、文物等遭受極大破壞。1982年,拉卜楞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拉卜楞寺成立了甘肅省佛學院。
至解放前夕,拉卜楞寺有經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七層樓1座,六層樓1座,四層樓4座,三層樓8座,二層樓9 座,餾金銅瓦頂4座,綠色琉璃瓦頂2座,嘉木樣大師及各大昂欠的藏式樓房31座,各個昂欠**住舍30院,吉哇院6所,大廚房6所,印經院1所,講經院2處,嘉木樣別墅2處,經輪房500余間,普通僧舍500多院,各種塔若干座以及牌坊等各種建筑,共占地面積達1000余畝。整個建筑氣勢雄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堪稱安多地區第一名剎。這些建筑可分為石木結構和土木結構兩類,外石內木,有“外不見木,內不見石”之說。建筑形式有藏式,漢宮殿式和藏漢混和式。
全寺共有六大經堂,最大的是聞思學院經堂,又稱大經堂,是“磋欽措兌”會議的場所,為全寺之中樞。一世嘉木樣初建時,只有80根柱子,1772年二世嘉木樣擴建為140根柱子,可容納3000僧人誦經。1946年,五世嘉木樣又建了前殿院,至此,大經堂成為有前殿樓、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數百間房屋,占地10余畝的全寺最宏偉的建筑。前殿樓為大屋頂式建筑,頂脊有寶瓶、**等飾物,樓上供吐蕾贊普松贊干布之像,樓上前廊設有嘉木樣大師、四大色赤、八大堪布等**們每年正月和七月法會觀會時的坐席,樓下前廊為本院僧官逢法會時的座位。前庭院是本院學僧辯經及法會辯經考取學位的場所,有廊房32間。大經堂正殿東西14間,南北11間。正殿內懸乾隆皇帝御賜“慧覺寺”匾額,內設嘉木樣和總法臺的座位及僧人誦經坐墊,供有釋迦牟尼、宗喀巴、二勝六莊嚴、歷世嘉木樣塑像,懸掛著精美的刺繡佛像及幢幡寶蓋等,顯得十分華麗,且藏有《甘珠爾》等經典。后殿正中,供奉著餾金彌勒大銅像,后殿左側供奉著歷世嘉木樣大師的舍利靈塔,及蒙古河南親王夫婦和其他**的舍利靈塔,共14座,右側為本寺護法神殿。正殿之西為大廚房,內有大銅鍋4口,大鐵鍋1口。大經堂不幸于1985年4月7日被火燒毀,在政府的關懷下,1985 年7月設計,1986年6月破土動工,1987年完成了主體工程。新建大經堂不但保持了原來的式樣和風格,還采用了先進技術和材料。
續部下院經堂位于大經堂東北,初建于公元1737年,正殿東西5間,南北1間,系藏式建筑,殿頂**、幢幡俱全,內供密集、怖畏、勝樂等密宗佛像,其后殿供奉一世德哇倉等7 位**之靈塔。
時輪學院經堂坐落于大經堂右側,建于1763年,正殿東西 5間,南北11間,具有濃郁的藏式風格,內供時輪金剛佛銅像。后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和七大弟子像,左右供奉著堪布倉、貢唐羅智倉、旦巴嘉措等**的靈塔。
醫學院經堂,建于1784年,正殿南北6間,東西5間,殿內供奉藥王佛、藥師佛和拉科倉的舍利塔,殿前廂廊內繪有人體脈絡圖18幅。?
喜金剛學院經堂,建于1879年,仿拉薩布達拉宮的南杰扎倉樣式修建。1957年失火燒毀,后由國家撥款按原式重建。
續部上學院經堂,位于喜金剛學院的西側。建于1941年,正殿東西5間,南北10間,高達三層,頂層為宮殿式,綠色琉璃瓦覆蓋,故稱綠瓦寺。后殿內供有彌勒佛銅像和十六羅漢象,左為八大藥師佛和35尊仟悔佛,右為第五世嘉木樣大師父母的骨灰塔及21尊度母佛像,兩側有銅質無量壽佛1000尊。
除各學院的經堂外,拉卜楞寺有眾多佛殿,佛殿是僧眾誦經和信徒朝拜的場所,較為著名的有宗喀巴佛殿、千手千眼觀音殿、彌勒佛殿、釋迦牟尼佛殿、白傘蓋菩薩殿、救度母殿、白度母殿、壽安寺、悟真寺、普祥寺、圖丹頗章和護法殿等。
拉卜楞寺尚有藏經樓、印經院、夏丹拉康、菩提法苑、嘉木樣別墅、銅塔、廚房和牌坊等建筑。
藏經樓在薩木察倉昂欠的西面,內藏6萬多冊經卷,不幸“文革”中遭到破壞,損失很大,經卷移到時輪學院,現在新藏經樓已重新建成。印經院在千手千眼觀音殿的前面,原屬蒙古河南親王府,藏有大量的經版,在“文革”中受到破壞,現在得到了恢復和擴充,增添了鑄字銅模、鑄字機、平臺印刷機等鉛印設備。夏丹拉康,在大經堂東北隅,是班禪大師行宮。菩提法苑,即為僧人辯經場所,位于寺院西邊薩哈爾村南。經輪房,俗稱“嘛呢房”,是建造簡單之平房,圍繞寺周,約500余間,內設經輪。菩提塔,為銅質鎦金,高三層,甚為珍貴,因位于貢唐倉院內,又稱貢唐塔,另大經堂東側有合離塔,寺院東邊有“神變白塔”。原于寺院東邊,有牌坊1座,上懸“輸財衛國”匾額1面,現不存。
拉卜楞寺的繪畫包括壁畫和唐卡畫,壁畫內容包括佛本生、佛經故事、佛像、歷史人物、醫學圖解等,色澤鮮艷,充滿生活氣息。唐卡畫即卷軸畫,繪在布幄上,十分精致。拉卜楞寺的堆繡藝術亦堪稱一絕,用各種色彩的綢緞剪成所需各種形狀,如佛像、人物、鳥獸、山水、花草、蟲魚等,繡在布幔上,底部墊以羊毛等物,有著強烈的立體感。拉卜楞寺的造型藝術壇城、雕塑、酥油花等,都具有濃郁的宗教、民族特色。
拉卜楞寺還保存著清朝光緒皇帝給第四世嘉木樣的封文、民國政府給第五世嘉木樣·薩木察**的封文、國民黨政府褒揚第五世嘉木樣令、清道光賜給第三世嘉木樣的印鑒、民國政府頒給第五世嘉木樣的印鑒等,另有金、銀、銅、象牙、石、木等大小印鑒21枚。
拉卜楞寺藏經樓內存放著浩如煙海的藏文古籍, 1958年前拉卜楞寺藏書達22.8萬余部,后來損失嚴重。現存經籍僅占原藏書的39.6%,計有6.5萬余部,1.82萬余種(復本書和《甘珠爾》、《丹珠爾》除外),包括醫藥類、聲明類、工藝類、天文歷算類、修辭類、書信類、歷史類、傳記類、全集類和各種佛典。近來甘肅省成立了“甘肅省拉卜楞寺藏書研究所”, 1988年改為“甘肅藏學研究所”,展開了對拉卜楞寺的研究。
拉卜楞寺可以說是安多藏區一座文化、藝術的寶庫,現今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發出昔日所未有的異彩。
???? ? 拉卜楞寺的節慶及法會甚多,較重要的有:
正月祈禱法會,藏語稱為“毛蘭姆”。自正月初三日晚起,到正月十七日止,歷時15天。其間拉卜楞寺的金體僧人,每天要在大經堂誦經6次,其中第4次專為祈禱,祈禱佛法常在,有情安樂,天下太平等。正月初八日舉行“放生”,給準備好的馬、牛、羊灑上凈水,在耳朵上系上彩帶等后放走,凡是被放生的馬、牛、羊,不允許任何人獵取。正月十三日舉行“亮佛”,將數十丈長的繡制佛像,展掛在王府對面山麓曬佛臺,僧眾高誦沐浴經,群眾肅然,場面盛大。十四日舉行跳法舞會。十五日晚間舉行酥油花供燈會,各個學院、昂欠的僧人制作的酥油花,陳列于大經堂周圍,并供上酥油燈,使酥油花更顯得鮮艷奪目。展出后互相評比競賽,排列名次。十六日“轉彌勒”,僧眾抬著彌勒佛,在樂隊伴奏下,繞寺一周,以示未來佛彌勒將要治世。正月十六日正式結束,費用由拉卜楞寺所屬23個部落輪流負擔。
二月法會。從二月四日至八日,其間初五日紀念第一世嘉木樣圓寂,名為“良辰”。二月初八日為“亮寶會”,僧侶數百人,持寺中寶物,繞寺一周,寶物有吉祥結、如意樹、龍蛋、康熙所賜錫杖、百兩金元寶等。
四月“娘乃節”。于四月十五日舉行,此日是釋跡牟尼降生、成道、圓寂的日子,僧眾、信徒等要閉齋,轉經輪,念六字真言,以示紀念。
七月法會。自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十五日止,正式會期是七月初八日,其規模僅次于正月法會,僧眾每日集會7次,主要內容是辯經。七月八日,是米拉勸法會,演出圣僧米拉日巴勸化獵夫貢保多杰的故事。
九月“禳災法會”。于九角二十九日在嘉木樣大昂舉行,由喜金剛學院舉辦。
十月宗喀巴逝世紀念。于二十五日舉行。這一天是宗喀巴涅 盤日,僧眾念大經,寺院開放,讓信徒朝拜,晚間寺院建筑屋頂點燃燈火,燦爛如星,誠屬奇觀,故又稱燃燈節。
另外二月五日為一世嘉木樣圓寂日,十月二十七日為二世圓寂日;九月六日為三世圓寂日;二月二十二日為四世圓寂日;二月二十三日為五世圓寂日。這些日子里,寺院都要舉行紀念活動。
此外尚有各學院各自舉行的法會。
8: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