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炳輝將軍事跡展覽館
3104views
1989年11月,中央軍委確定的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人民解放軍33位軍事家,羅炳輝將軍就是其中之一。清朝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羅炳輝出生在云南省彝良縣大河區阿都鄉偏坡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里。羅炳輝有著大山一樣倔強的性格,12歲就敢與當地的一個惡霸地主對簿公堂。1915年冬,17歲的羅炳輝離開家鄉,到省城昆明參加了滇軍。他參加過討袁護國戰爭和北伐戰爭。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羅炳輝在國民黨軍隊中遭到排擠,并于1928年冬被編遣。經朋友介紹,他到江西吉安縣任靖衛大隊長。中共江西省委了解到羅是一個嫉惡如仇、剛直不阿的軍官后,特派中**員、云南賓川人趙醒吾做他的工作。1929年7月,羅炳輝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他率領吉安、吉水、泰和等8縣靖衛隊1000余人舉行了著名的吉安起義。這次起義是在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時,從強大的敵人營壘中沖殺出來的,因此顯得十分可貴。
起義后,部隊編入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中,羅炳輝歷任紅軍獨立第五團團長、紅六軍第二旅旅長、紅六軍二縱隊司令員、紅十二軍軍長、紅九軍團軍團長。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5次反“圍剿”斗爭中,他率部屢建奇功,曾在一天之中連奪兩座縣城,朱德總司令稱他是“兩腳騎兵”。后來,美國著名記者尼姆·韋爾斯(斯諾夫人)在延安聽到他的傳奇故事后,稱他是“神行太保”,并感嘆地寫道:“羅炳輝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中國歷史上任何時期的中國人對他都會感到親切。他是中國人所愛好的關帝型的英雄,是一個‘智勇兼全的人物’……。”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羅炳輝率紅九軍團在左翼,負責打開通路,搶占要點,和紅一、三、五、八軍團一道,掩護中央縱隊和軍委縱隊渡過湘江,突破了蔣介石精心設置的第四道封鎖線。1935年1月,紅九軍團在貴州的湄潭,擋住追擊的敵人,保衛了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之后,紅九軍團擔任了牽制引誘敵人的任務,羅炳輝使出在中央蘇區反“圍剿”’中“善牽牛鼻子”的本領,虛張聲勢,聲東擊西,搞得敵人暈頭轉向,從而掩護了中央、中央軍委及紅軍主力南渡烏江。
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黨中央安排羅炳輝到抗日軍政大學和中央黨校學習。1938年1月,羅炳輝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開展統戰工作。在武漢短短的10個月中,羅炳輝以云南同鄉的身份,對到武漢抗戰的滇軍六十軍官兵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統戰工作,這些工作為日后云南上層人物的率部起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39年1月,羅炳輝調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員,5月,任第五支隊司令員,率部挺進皖中,開創了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他在抗擊日、偽、頑的斗爭中英勇善戰,成為華中敵后家喻戶曉的抗日名將和傳奇英雄。
在多年的戎馬生涯中,羅炳輝積勞成疾。抗戰勝利后,在組織的關懷和督促下,1946年初,羅炳輝到臨沂新四軍軍部醫院治療。在他養病期間,毛澤東、朱德曾分別從延安給他復信,囑他養好身體,“留得青山,是很要緊的”(毛澤東信中語)。可惜由于局勢緊張,待信于7月帶到時,羅炳輝已經病逝,甚為遺憾。
1946年4月,中央軍委任命羅炳輝為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由于蔣介石撕毀停戰協議,國民黨軍一再進攻解放區,前線形勢緊張,羅炳輝不顧自己的病尚未痊愈,便趕赴前線,與陳毅軍長共同研究對敵策略,在前線指揮部和各部隊之間奔波,親自指揮部隊拔除了偽軍和國民黨軍在棗莊的據點。由于過度疲勞,羅炳輝在前線幾次昏倒。l946年6月21日,他在由降縣返回臨沂途中,突患腦溢血,在蘭陵逝世,時年49歲。
羅炳輝生前曾多次講過:“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犧牲個人一切利益,最熱忱努力地為民族獨立、自由解放而斗爭,尤其是要為勞動大眾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義、公道為人類的幸福而斗爭。”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羅炳輝逝世后,中共中央給華東局、新四軍兼山東軍區以及羅的家屬專門打來唁電。6月22日,在戰況緊急的情況下,陳毅軍長在臨沂為其主持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當天晚上,陳毅軍長懷著沉痛的心情,寫下了《悼羅炳輝將軍》的長詩,記述了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和羅炳輝的卓越功勛。
1950年,臨沂修建了烈士陵園,羅炳輝的遺體遷葬于陵園內,陵園內修建了石墓和遺像亭,陵墓周圍的石壁上刻有朱德、周恩來、劉少奇、陳毅等中央領導的題詞。
從17歲走出家鄉的大山后,羅炳輝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但他的心中無時不牽掛著自己的家鄉,他生前多次對妻子和孩子們說:“如果我活不到全國解放那一天,你們一定要回云南老家去,替我為你們的祖父母掃墓。你們要告訴鄉親們,我羅炳輝心里最愛父母,最愛家鄉。”
家鄉人民也深深懷念著他,并為自己的優秀兒子感到驕傲,彝良縣修建了羅炳輝紀念館。羅炳輝將軍誕辰100周年時,家鄉人民為他塑了一座銅像,永遠紀念這位卓越的革命家和軍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