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游迫購頻現誰之過
香港友佳旅行社向內地旅客賠償港幣12萬元的消息,讓“打架事件”再現 “余震”。近年數起負面新聞將香港旅游業推至重整旗鼓的轉折點,問題癥結何在?港旅游業議會主席呼吁行業“回歸”服務本份;專家則指政府、旅社、導游、游客和商家等應“捆成一團”改善行業面貌。女導游與安徽旅客在港發生爭執推撞,最終被警方送上法庭。但日前有香港立法會議員透露,內地客獲旅社賠款后才達成和解。旅游業界反彈強烈,擔心此舉引發“旅游霸”動輒詐取賠償,輿論一時齊齊“劍指”游客方。
旅議會主席胡兆英10日回應稱,業界應做好本份,以客為先,這樣即使有人故意刁難也不能得逞。他又呼吁不要以特殊眼光看待內地旅客,因內地是香港旅游業最主要的市場,且大多數旅客對香港態度友善。
旅議會總干事董耀中則表示,旅行社私下賠償旅客屬商業決定,旅議會沒有規條對此作出限制,因此不會介入。
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游業管理學院講師黃志恩在多年前一項有關“導游質素”的研究中已指出,香港旅游業的客源基礎正發生變化,隨著內地與香港日漸融合,市場愈加倚重內地旅客,導游提供的服務應配合新的形勢。據統計,2010年全年訪港旅客達3603萬人次,內地客占六成三。
為何近年圍繞購物問題,香港導游與內地客之間屢生齟齬?黃志恩認為,這不僅牽涉導游,更關乎旅社乃至整體旅游業的運作。“導游只是整個行業鏈中的"小螺絲"?!?
他對中新社記者指出,重整香港旅游業需多管齊下。如解決導游強迫游客購物問題,關鍵在導游薪酬結構改革,而這又有零、負團費現象躲在后面。
香港注冊導游協會執行委員之一許叔驤以數字說明,緣何不少導游抗拒旅議會新近推出的“一團一導游”等10項措施。他指,內地來港團中約九成為“購物團”,帶團導游無底薪,服務費常被旅社“獨霸”,還要墊支司機小費和門票等費用,因此唯有依賴傭金收入。一般而言,一個導游每月可接15團,月收入相應可達3萬港元左右,而在“一團一導游”要求下,平均4天跟一個團,一個月只能接8團。
“要解決問題,我看需要導游強化培訓,旅議會加強巡查,政府改革發牌制度以及對旅客進行教育,四、五管齊下。”黃志恩稱,至于港府是否需要立法及成立獨立機構監管旅游業,則是見仁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