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察城堡位于德格縣龔埡鄉(xiāng)拉翁通村,距縣城14公里,是一處在公元11世紀格薩爾時期嶺蔥家族的中嶺部落城堡遺址。整個遺址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所轄面積約7600平方米。遺址位居國道317線側的山體之上,遺址主要由中央山頂部的城堡主體建筑遺址,山腰間、山腳下分布的附屬建筑遺址和四周仍依稀,可見的城堡雉堞遺跡和分置于東西南北四方的防御古碉遺址?,F(xiàn)在的龔埡寺建于甲察城堡址之上。
甲察城堡始建于公元11世紀末期。當時在嶺蔥的古德格所轄地區(qū)分上嶺、中嶺、下嶺三個部落族群,是在格薩爾統(tǒng)一了先前諸部落后形成的統(tǒng)一局面,城堡所在的龔埡地區(qū)屬于中嶺部落的政治中心,由格薩爾王同父異母的同胞兄弟甲察鎮(zhèn)守于這個部落轄區(qū)。元代,朝廷統(tǒng)一藏區(qū)后,詔降嶺蔥土司家族,以俄支為治地中心,控制康區(qū)大片區(qū)域。明末清初,因德格土司家族勢力膨脹,嶺蔥家族勢力逐漸衰弱,轄區(qū)范圍大為收縮,遂被德格土司所取代。
甲察城堡位于龔埡鄉(xiāng)拉翁通村丫口處的山梁上,城堡與古時中嶺部落遺遠相連,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F(xiàn)在的龔埡寺廟建于甲察城堡遺址上。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嶺國所轄地區(qū)分上嶺國、中嶺國、下嶺國三部分,現(xiàn)龔埡所在地為當時中嶺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格薩爾王統(tǒng)一嶺國后,派遣其同你異母的親哥哥甲察鎮(zhèn)守龔埡一帶,直到公元1406年被德格土司家族取代為至。
沿拉翁通村丫口小路盤旋而上,就到了城堡座落的地方。在甲察城堡遺址的墻體下半載和后山處,明顯可見古城堡遺址的斷垣廢壁,排列不很規(guī)則,基腳處由于年代久遠而變成了鐵墨色。據說城堡的基腳是用“生鐵“鑄造的,故而堅固無比。甲察城堡正對著中嶺部落遺跡,對峙的山梁上仍依稀可見部落城墻的雉堞和分置于東南西北各方的四個防御古碉。
在甲察城堡在正南方山頂處有一個齊斬的凹痕,相傳是甲察大將射箭留下的箭路,山腰間有格薩爾王護法長壽五女神佛塔遺址,傍河床之畔,每年藏歷五月十五日,百姓朝拜如云。順著視野的移動,可以看見在城堡東南方山腳下,有八個錯落排列的土堆,在最大的土堆止中獨長一株約10米的擎天古板,并且有一個凄美的傳說是這樣的:相傳,甲察大將去逝后不久,托夢給其長子拉色加拉澤加,說在城堡山腳下有八尊佛塔,那是我的靈魂幻化而生,在此協(xié)助你鎮(zhèn)守疆土,其中最大的那尊塔是我的心臟,我的靈魂化成一棵翠柏,在與你相伴……。
城堡東南方三山合抱處有一開闊的平壩,傳是甲察大將遇見神仙白梵天王的地方。以城堡為核心,順河谷而下還有幾處有關甲察大將的傳說遺跡。距城堡10公里處的一山峰頂部,一直顯現(xiàn)著甲察大將頭帶纓盔、北靠戈絨山的側面頭像,再往下不遠,有一個叫“滴水崖”的地方,座落在山壁的崖古缺口上,相傳是甲察上師大喇嘛窮波尼瑪降稱辟谷修行的崖洞,至今仍被高僧用來閉關修行。這兩處遺跡均坐南朝北,與城堡同一方向,并在同一條線上,再下行約5公里,河西岸對峙著群塔崖和甲察邛多崖。群塔崖的整個山體全由佛塔錯落堆積而成,雨后方霽時最為明顯,據說共有108尊佛塔,是甲察的大喇嘛修行成正果后的造化之物。而邛多崖則相傳甲察大將凱旋而歸至此,因屢屢勝戰(zhàn)而歡歌痛飲,微醉時將酒碗拋向崖壁,留下一碗痕而得名。據說取此崖石少量,可以作為釀酒的發(fā)醇物并保持酒質醇香。
景區(qū)票價:
免費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區(qū)德格縣龔埡鄉(xiāng)拉翁通村,距縣城14公里
景區(q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