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時紀念館
5602views
任弼時紀念館,位于湖南省汨羅市弼時鎮唐家橋,在任弼時故居北面的月形山上,與故居一垅相隔。紀念館占地面積達8萬平方米,由展覽區、紀念區、服務區、休閑區四大部分組成。
任弼時紀念館建筑面積為1580平方米,有展廳21間,為蘇州清式園林仿古建筑,主體建筑氣勢恢宏,布局獨具匠心,融愛國主義教育與觀光旅游于一體。紀念館陳列展出了近200件珍貴文物和400多幅照片,分六個專題展示了任弼時同志在建團、建黨、建軍、建國四個方面的豐功偉績,再現了任弼時同志光輝的奮斗歷程,弘揚了任弼時同志的駱駝精神,是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弼時(1904~1950)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組織家,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共第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湖南湘陰縣塾塘鄉唐家橋(今屬汨羅市)人。1904年4月30日生于鄉村教師家庭。曾就讀長沙明德中學、湖南第一聯合縣立中學。1920年8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5月赴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22年底轉為中共正式黨員。?
1924年秋回國,擔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江浙皖區委委員,任教于上海大學。1925年1月當選為團中央執行委員,擔任組織部主任。積極領導青年參加“五卅”愛國運動。同年7月任團中央總書記。10月任中共中央軍事運動委員會委員。1927年5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同月,主持召開共青團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團中央執行委員,繼任團中央總書記。同陳獨秀右傾錯誤作斗爭。國共合作破裂后,于1927年8月7日出席在漢口召開的中共中央緊急會議,積極主張土地革命,當選為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
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開,與李維漢、羅登賢留在國內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起草《城市農村工作指南》等中央文件,為糾正盲動主義、復興革命起了推動作用。繼續當選為中央委員。1928年和1929年先后兩次被捕,受嚴刑折磨,堅貞不屈,后經組織營救出獄。1930年任湖北省委書記、中共長江局委員、武漢市委書記,蘇區中央局委員、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31年出席中共六屆四中全會,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同年3月率中共中央代表團赴江西蘇區,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執行委員,12月任蘇區中央局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及黨校校長。
1933年任中共湘贛省委書記,湘贛軍區政治委員。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1934年8月奉命率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突圍西征,為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路,任中共中央隨軍代表、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同年10月底,與賀龍率領的紅三軍會合(會合后恢復紅二軍團番號),共同開創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任紅二軍團政治委員。11月底任中共湘鄂川黔邊臨時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1935年11月與賀龍等率紅二、紅六軍團突圍長征,1936年7月在四川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同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以紅二、紅六軍團及紅三十二軍組成紅二方面軍,任政治委員,堅定地擁護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維護黨的團結,同張國燾的分裂行為作斗爭,力促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10月任中國抗日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委員。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團委員。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中共中央軍委華北分會委員、八路軍政治部主任,和朱德、彭德懷等率八路軍開赴山西前線抗戰。1938年3月,代表中共中央赴莫斯科向共產國際系統地匯報中國抗戰形勢與中國共產黨的工作和任務,闡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了共產國際的理解和支持。1940年3月回國,參加中共中央書記處工作。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協助毛澤東領導整風和大生產運動,并受中央委托主持《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起草工作。1943年3月與毛澤東、劉少奇組成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書記處。1945年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與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組成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書記處。1946年后,和毛澤東、周恩來一起轉戰陜北,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國解放戰爭,制定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和開展土地改革工作。
1949年初,指導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被推選為團中央名譽主席。同年11月赴蘇聯就醫。1950年5月回國。同年10月27日病逝于北京。主要著作收入《任弼時選集》。
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