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池巖
4951views
龍池巖位于福建省漳州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的文圃山,景致幽美。上有觀音寺,始建于何時無史可稽,據近人考證,是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年間(420——422年),迄今已1500余年。傳說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太子李忱,隨高僧斷濟禪師云游全國,曾到龍池巖。喜此間山幽林密,石棱泉冽,因而解衣暢浴,暑氣全消,因賦詩云“惟愛禪林秋月空,誰能歸去宿龍宮;夜深聞法餐甘露,喜進蓮花世界中”。因“真龍”入池,故曰“龍池巖”。后又在泉上建一座石拱橋,刻“躍龍”二字。
寺里華圃講堂碑記記載,唐時進士謝氏兄弟,曾在此苦讀詩書;五代時主簿洪文用等都隱居于此。宋進士楊志為紀念先賢事跡,建立“三賢堂”以祀之。
宋代理學家朱熹于紹興十八年(1148年)登進士第,授同安主簿時,慕“三賢堂”之名,曾登臨游覽,后在龍池巖建立玉屏講堂,四方學子紛紛來巖求教。朱熹在治學中,因觀書有感,題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玉屏講堂影響所及,附近不少鄉村,也相率以公有書田收益,在此巖營造書舍,供其子弟就學。傳說書舍共有九十九間,傍山而筑,鱗次櫛比,雄偉壯觀。朱子為其題下“溪山第一”匾額,并易名“華圃書院”,成為古代閩南聞名學府。
還有一座“拍門祠”,為朱子居住遺址。相傳朱子曾教育學生:對師長應講禮貌,凡有所求教,必先拍門,得到許可,方能進入。祠旁石上刻有“拍門”二字。
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儒胡宗華也曾在此設館授徒。翠林鄭深道、埔尾林魁,俱從此修學成名。
經歷1000余年,華圃書院大都坍塌了,但尚存不少遺跡:寺前有“躍龍橋”、寺后有“彩虹橋”(或“凌漢橋”),是玲瓏精巧的拱橋。有平坦的“涉趣石”,可坐十數人。此石也有動人的傳說:清順治九年(1652年)三月,閩浙總督陳錦,帶兵數萬駐扎同安與防守江東一帶的鄭成功部對峙,鄭成功則在龍池巖伏兵應戰。有一次兵力部署之后,略有余暇,與部將陳澤在此石上下棋,局未終而戰發,接戰后,鄭軍大勝。事后白礁城人為了紀念鄭成功戰績和情趣,在石上鐫“涉趣”二字。 此外,在寺廟周圍的壘壘巨石上,還保留有宋代朱熹題刻的“寒竹風松”、王楷題刻的“丹灶石”、清代黃文川題刻的“松徑風清”、“伏龍巖”、“月魄涵江”,黃對楊題刻的“清河濯纓”等摩崖石刻和碑記共20余處,仍不失為一個景觀幽美的游覽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