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海樓
5051views
晏海樓又名八卦樓,它象一座寶塔矗立在龍海市海澄鎮東北角古月港的港口附近。初建于明代萬歷年間,距今已有400余年。原系一座軍事望臺,今為龍海市名勝古跡之一。??
古月港原是龍溪縣八、九都地方,處于沿海邊陲,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年),“豪民私造巨舶,揚帆外國,交易射利”,已成為“繁華甲一方”的“東南小蘇杭”,官方雖三令五申地宣布海禁,都不能阻遏它和東、西洋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關系。因月港的繁華而誘致 東洋倭寇前來劫舟奪貨、焚屋殺人;歐洲殖民者以浯嶼為據點,勾引走私商人搞秘密買賣,并進行武裝劫掠,造成東南海疆長期不安寧。明朝政府在民族英雄戚繼光肅清侵犯月港的倭寇之后,于隆慶元年(1567年)在月港設立海澄縣治,寓意“海疆澄清”。后在原有古堡基礎上建筑海澄石城,駐兵防守。為加強對海盜的監視偵察,知縣翟寅于萬歷八至十一年間(1580—1583年),在縣城東北角上始建一座兩層的瞭望臺,“以障海口東北之虛”,寄寓“波平海晏”的愿望,取名晏海樓。樓的底層設有槍眼多處,并辟一條暗道直通縣衙(今黨校食堂)。這樣,晏海樓瞭望臺與周圍九都堡、溪尾銃城、大泥銃城、鎮遠樓等互為犄角,互相呼應,形成一個較完整的防御系統。?
晏海樓建成后,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多次遭受嚴重破壞。如明天啟、崇禎年間(1621—1644年)大股海盜在閩南沿海一帶劫掠燒殺,而波及月港;明末清初鄭成功軍隊與清軍也在海澄進行多年爭奪戰,故晏海樓只剩下殘破的樓基。清康熙三十六年至四十八年(1697—1709年)知縣陳世儀任內修建一次,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知縣嚴景“從新重建,厚筑基址,累石增高”至四層。后門石碑上刻有“攬秀毓奇”四個字。民國八年(1919年)和解放后的1958年也曾整修過。我們今天看到的八卦樓,便是清代重建的造型。?
晏海樓作為明代月港(海澄)興衰的象征,它吸引著不少當時的文人墨客,登監懷古,賦詩酬唱?,F存乾隆版本《海澄縣志》就記載著明清兩朝的名人詩賦,如張燮的《晏海樓》七律詩,詹明章《晏海樓賦》等?,F存晏海樓有四層,高約30米,對角寬約8米。登上四樓,憑欄遠眺,壯麗山河,盡收眼底。近年來新建的“月港公園”、“月港農貿市場”,與晏海樓鼎足而立,別有一番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