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歷史文化公園
8273views
玉溪通海秀山歷史文化公園,位于云南玉溪通海縣城南隅,峰頂海拔2060米 ,垂直高度近200米 ,轄區面積7.6平方公里,游覽面積15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萬余平方米。秀山歷史文化公園是玉溪地區重要風景區之一。
秀山之秀在于綠,茂密的林木把整座山掩蓋得嚴嚴實實。山北麓翠竹萬桿,山坡上杉木展秀;山西密林間灌木叢生,野花點點;山東面奇松參天,杉栗蔥翠;山南松林似海,濤聲如吼。種類繁多的 花草樹木,一年四季爭榮斗艷,各寺院中也是: 花木扶疏,蒼柏森森,綠杉撐天。秀山不僅有山川之秀麗,更有歷代墨客騷人、學者名宦之吟詠,使秀山成了“匾山聯海”和碑林。至今保留在秀山的匾聯碑刻有200余副,這些匾聯碑刻,洋溢著詩情畫意,書法均屬上乘之作,使詩、書、畫與景和精美的建筑珠聯璧合。
秀山公園位于通海縣城南,與城相連。昆明至通海136公里,出城步行數百步即可登山。位于通海城南,到通海后,沿南街步行可到。秀山公園經歷代修建,構成了三元宮、普光寺、玉皇閣、清涼臺、萬壽宮、斗天閣、涌金寺、白龍寺等古建筑群。
普光寺位于秀山中部,建于南宋淳佑九年(公元1249年),即大理國道隆十一年。普光寺建筑群含置觀堂、畔富祠、畔富塔、洗缽池等建筑,是秀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該院內完好地保存著立于元代宣光七年(公元1377年)的 “ 普光山智照蘭若記 ” 碑,此碑對研究元代通海歷史文化有較高的價值。
清涼臺位于玉皇閣之后,始建于晚唐時期,明憲宗成化戊戌年(公元1478年),普光寺僧人凈宗募緣重修。清涼臺建筑海云樓、千峰萬壑之樓、蓬萊閣、魯賢祠、桂香殿、武候祠、藥王殿等連成一個四院三通的建筑整體。清涼臺確是“ 古殿風生六月寒 ”, 寺院地勢高峻,四圍綠樹掩映,背山面湖,涼風不斷 ,是避暑對弈、品茗的佳境。臺內遍懸歷代名人的匾、聯,不負“匾山聯海”的盛名。
涌金寺位于秀山上部,創建于宋朝理宗嘉熙(公元1237-1240年)間,修于元惠宗至正(公元1340-1368年),近千年均為滇中大剎,子孫叢林,明清時寺內僧人達百余人。涌金寺依山而建,層疊而上,殿宇雄偉,氣勢恢宏,秀山“三絕”之二的宋朝古柏、元朝香杉植于院中,古代文人的詩碑裱嵌于壁,大殿內馨香繚繞,誦經聲不絕于耳,殿外古柏參天,鐘、鼓之聲相應,真是滇中大剎風范。涌金寺俗稱大頂寺,是秀山位置最高的建筑,因山勢如“地涌金蓮”而得名。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此寺分三進,殿宇宏深,寺門雄踞于半圓形石階之上,“涌金寺”3個貼金大字雄渾莊重。正中為秀山古柏閣,此閣全部為木結構,奇巧無比。大雄寶殿塑三世大佛,慈顏善面,體態勻稱。殿前“白馬”、“黃龍”、 “法海圓明”3座坊立于東、西、北三方。大院中松柏蒼勁,茶花吐艷,元杉噴香。宋柏、元 杉、明玉蘭被稱為“秀山三絕”。涌金寺左廂是一套院,門上有一別致的小匾,上書“這里來”,進門更是清靜的一院,東為曇花軒,西有酌花樓,北面另為一小院,可謂院中之院。“這里來”院內有明玉蘭、牡丹、芍藥等名花奇草,進門就讓人感到滿院芬芳。”
白龍寺位于涌金寺西側幽林深處,創建于明代憲宗丙午年(公元1486年)。寺前有清泉一潭,名白龍泉,其水甘甜清冽,飲之爽口適身,回味無窮。是后山的唯一建筑,寺院質樸典雅,與周圍環境十分協調。近年來擴建了部分享閣游廊及服務設施,引水上山,鑿池培植荷花及各種花卉草木, 成為秀山公園又一新的游覽點。新景點建筑群位于白龍寺前,始建于1988年。內含白云塢、絲竹館、書畫展室、池上長廊、財神殿、蘭花園、茶花園。蘭花園內育有各品種名貴蘭花一萬余盆,茶花園內有各種名貴茶花數千株,冬、春季節蘭吐芬芳,茶花爭艷,其景無限,其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