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鹽井
2819views
從云南省德欽縣沿滇藏公路向北,就開始進入瀾滄江峽谷地帶,這里是典性的橫斷山脈干熱河谷地貌。即因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大量濕潤空氣難以降到谷底,因此降雨范圍僅限于山體的上半部,而谷底則干旱少雨。所以,當行進在峽谷中時,只覺陣陣熱浪撲面,即使奔騰的瀾滄江從腳邊流過也感覺不到一絲涼意,峽谷的下半部全是陡峭、松散的山體,地表裸露,很難見到一棵樹,就連雜草也寥寥無幾,然而抬頭仰望山頂卻是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造物主奇跡般地將這深壑峽谷分成了完全不同的兩極世界。但就在這貌似荒涼的峽谷中不時卻出現一片片綠洲般的田園和綠樹掩映的村寨,一股股清泉從山頂飛流直下,潤育著這片片生命之洲。這一片片綠洲就好似一顆顆碧玉,被藍色的瀾滄江串聯在一起,形成了神州大地上一條美麗的項鏈。而在這些碧玉中最大的一顆就是位于西藏芒康縣的鹽井鄉。?
???? 鹽井,顧名思義應為產鹽之地。的確,鹽井除了瀾滄江邊大片的綠洲田園外,還有近似活化石般的古老巖鹽生產方式。走進鹽井鄉,只見瀾滄江邊有一片片用木架搭起似一層層小梯田的平臺,這就是鹽田。鹽鹵則是取至江邊的巖洞,曬鹽人先將鹽鹵一桶桶地從巖洞中取出,然后背上五、六層樓高的木架上的鹽田旁,倒入自家的鹽池中澄清后再將鹽鹵抽到鹽田中,待水分風干后將鹽粒掃攏即可。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最辛苦的當屬背鹽鹵,平均每人每天要背60—100桶,而在鹽井鄉從事制鹽所有工作的均是女人,男人們則干田里的農活和趕馬幫將食鹽販到更遠的山鄉。鹽井鄉屬藏族聚居地。然而鹽田卻屬納西族。傳說明朝年代納西族首領木天王率部下用武力奪下鹽田,而守鹽田的土卒世代相傳就成了當今的制鹽人。不過當地的納西族只有族種上的意義,他們講藏語、穿藏裝、信奉藏傳佛教,而人口占多數的藏族卻信奉天主教,這種奇異的文化現象更給這古老的鹽井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
???? 在鹽井及瀾滄江峽谷地帶,除了拍攝瀾滄江邊的綠洲、村寨外,重點應拍攝古鹽田的生產方式和人們的生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生產方式將逐漸走向消亡,因此抓緊時間留下這種獨特生產方式的資料具有相當的意義。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