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渠
3608views
又稱湘桂運河,也稱興安運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 境內。
中國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興安縣境內,又稱湘桂運河或興安陡河。開鑿于西元前214年(秦)。橫亙湘、桂邊境的南嶺山勢散亂,湘江、漓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興安城附近分水嶺為一列土嶺,寬300~500米,相對高度20~30米,兩河水位相差不到6米。
靈渠的工程主要包括鏵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門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興安城東南龍王廟山下呈「人」字形,左為大天平石堤,伸向東岸與北渠口相接;右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與南渠口相接。鏵嘴位於「人」定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銳削如鏵犁。鏵嘴將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開,三分入漓,七分歸湘。天平石堤頂部低于兩側河岸,枯水季節可以攔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過堤頂,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開鑿的運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興安城中,經始安水、靈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筑壩斷流,又在湘江故道北開鑿北渠,使湘漓通航。南渠、北渠是靈渠主體工程,總長34公里(包括始安水-靈河段)陡門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設施,相當現代的船閘,主要建於河道較淺水流較急的地方。據記載明、清兩代仍有陡門30多處。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終點至興安縣城上水門東岸,長2公里。靈渠的修建,聯結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對嶺南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有過很大促進作用。湘、桂間鐵路和公路建成後,靈渠已被改造為以灌溉為主的渠道。
靈渠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桂林東北60公里處興安縣境內,是現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與四川都江堰、陜西鄭國渠齊名,并稱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稱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
靈渠全長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靈渠設計科學,建造精巧。鏵嘴將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匯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