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圣寺
3046views
古圣寺原名虎聲寺,建于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建寺廟時,因掘得明隆慶年間"洪鐘"、"殘碣",更名古圣寺。清咸豐元年(1851年)再建。寺坐北向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大山門、牛王殿、大雄殿、觀音殿、善堂等,兩邊分設配殿及廂雜房十余間,呈復四合院布局,總占地3375平方米。寺內(nèi)建筑雕梁畫棟,屋頂飛檐起脊,雕工精美,具有重要的文物和藝術價值。
? 1939年7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支持下,決心從教育入手,挽救國家危亡,在此創(chuàng)辦育才學校。陶行知親任校長,設自然、社會、文學、繪畫、音樂、戲劇、舞蹈等7組,并聘請當時著名的專家學者,如翦伯贊、賀綠汀、郭沫若等到校任課,夏衍、田漢、陽翰笙、劉白羽、沙汀等名家先后到校講演或作專題講座。
1940年9月22日,周恩來、鄧穎超來到古圣寺看望育才學校師生并題詞。周恩來的題詞是:"一代勝一代";鄧穎超的題詞是:"未來是屬于孩子們的"。同時還捐贈學校400銀元。學校學生以淪陷區(qū)難童為主,教育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fā),大膽實施"生活教育",民主教學、生產(chǎn)生活勞動、勤工儉學溶為一體,使學生在"生活教育"中出真知、長才干,為黨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為抗日救國輸送了大批骨干力量。
? 1945年秋,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此開辦農(nóng)村青年干部見習班,1946年遷至紅巖村。原寺牛王、觀音殿為育才學校教室和讀報室,兩側為辦公室;大雄殿正中為禮堂,兩側為教室;余房為師生宿舍,鄧穎超參觀育才學校時曾在西廂房內(nèi)留宿。陶行知住在距古圣寺右側約200米遠的"逸少齋"里。"逸少齋"是茅草房,約150平方米,是校長辦公室兼會客室,周恩來、馮玉祥到育才學校參觀時曾留宿這里。
如今,這里風光秀麗,水陸交通便利,校址基本如舊,經(jīng)過恢復、維修,成為陶行知先生紀念館的重要組成部分。育才學校是西南師范大學行知學院實驗學校、中國陶行知研究會中學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單位。每年有數(shù)萬名青少年及游客來此參觀、考察、學習。 古圣寺位于合川草街鎮(zhèn)古圣村鳳凰山的古圣寺是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創(chuàng)辦的草街古圣寺育才學校舊址,距合川市區(qū)30公里,瀕臨嘉陵江,是縉云山--釣魚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中的嘉陵江小三峽片區(qū)內(nèi)五大景區(qū)之一,為合川市和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慶市直轄后成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