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巖古鎮
3805views
偏巖古鎮位于北碚區金刀峽鎮中心位置,該鎮位于重慶市北碚區東北部,華瑩山西南麓,地處鄰水、合川、渝北的交通要沖,該鎮目前的交通狀況為:距北碚城區46公里,至重慶市中心87公里(其中24公里為高速公路),至重慶江北國際機場57公里。2008年,重慶外環高速公路全線貫通,屆時,經外環高速公路到偏巖古鎮的交通狀況為:至重慶市中心約50余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約35公里,二級旅游景觀公路約15公里),車程約35分鐘,距離重慶江北機場約4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約30公里),車程約25分鐘。
偏巖古鎮位于北碚區東北部。因地處鄰水、合川、江北的交通要沖,早在康熙年間就有小店零星分布,后商賈云集。古街沿黑水灘河鋪就,一路木舍錯落,小橋流水,綠樹掩映。 偏巖古鎮歷300余年,保存較完好。自古鎮中段,一青石板橋橫跨小河連接鎮外,以橋為界,主街被攔腰分為上、下街。上街當交通要沖,店鋪林立,其北端為公眾集合之地,現存武廟、禹王廟、戲樓,上、下街尾均構臨河半廊接村野,是集交通、交往兼賞景、休閑的好地方。 主街幾無梯坎,空間序列依地勢起承轉合,節點處多為公共活動休閑空間,如廟宇戲樓或酒館茶肆等。主街臨河側建筑略低于依山建筑,使后者亦可獲得良好的視景與河風,其整體謙讓精神令人嘆服。由臨河建筑后院順階而下直入淺淺河灘,可洗衣納涼、戲水垂釣等,兼得實用與休閑。古鎮如此地近水而又擁有平坦的主街,為巴渝山鎮的難得,可以推測,古鎮在規劃設計上有完整清晰的理念與明確的建設控制條例。 建筑以素木梁柱為骨架,壘石為礎,柱立于礎以防潮。欄桿、吊柱、撐弓等建筑構件稍事雕飾,清雅得
宜。花窗圖案或作幾何樣式或仿花卉果實,簡潔自然。古鎮環境與建筑空間各有特色,如上街北端的武廟大殿,墻體下實上虛,為室內營造出迷離的神光;樓高三層的"九合棧",其室內空間既吊腳就山又舒展大方,功能分區與山地吊躍空間契合,可稱佳構;而下街南入口兩棵百年鴛鴦黃桷樹對立相思橋頭,古根渡橋相合,枝葉互擁互抱,遮天蔽日私語百年,與映橋清溪、老屋半廊一起渾成古意。
偏巖古鎮,是重慶通往華瑩古道上的一座工商古鎮,昔日商賈云集,商貿繁容,名播川峽湖廣。雖經數百年的時代變遷,但其街道、建筑、民風、市情仍然保留著昔日古樸、優雅的風貌。古鎮依山傍水而建,幢幢木屋磚舍依山分布,重重疊疊,錯落有致。一條蜿蜒曲折的黑水灘河緊緊環抱著古鎮,緩緩流動的河水清澈見底,河岸高大粗壯的黃桷樹疏密相間。這些百年老樹,盤根錯節,棵棵枝繁葉茂,像巨大的傘遮天蔽日,掩蔭著傍水而筑的民居小舍。民間小舍的后門,建有小石梯與河灘相通,共人們下河取水、漿洗……一座長條青石的小橋跨水橫亙,連接著鎮外的通道。古鎮處處透著恬淡之美,集"古鎮、美鎮、紅鎮、名鎮"為一體的特色。何為古鎮?建鎮300多年來,基本保持了古鎮的建筑特色。有老街區、古戲臺、禹王廟、古客棧、古石橋、玉屏書院等老建筑;有鬧連宵、山歌會、秧歌舞等民間藝術;有木雕、石雕、鐵器 、服飾等民間工藝。何為美鎮?是"小橋、流水、人家"詩情的真實再現。一條小溪三面圍鎮而流,數十棵百年老樹伸出綠色巨傘半掩其中,場鎮新舊建筑截然分開,各呈特色,依然歷史的畫卷,是重慶市美術專業、攝影專業院校的寫生基地。何為紅鎮?該鎮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據點之一。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龍子仁就以偏巖響水小學為據點,傳播革命思想。1946年共產黨員陶昌宜受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派遣,與黃有凡、李青林、王樸、陳宗愚一道創建農村工作據點,完成重慶-復興-靜觀-石壩-偏巖-華瑩山的秘密通道,為華瑩山武裝起義做出重要貢獻。到1947年該鎮在建黨支部7個,有地下黨員80余人。何為名鎮?重慶市政府首批命名該鎮為歷史文化名鎮,其知名度更大,先后有中央電視臺的《023檔案》、《岸》、《背軍挎包上學的娃》劇組,意大利cattleya.s.p.a公司主拍、中國協拍的電影《消逝的星星》劇組,安徽電視臺的《朝霞滿天》劇組,中央電視臺的《旅行家》欄目,重慶衛視《巴渝人家》欄目都來此拍攝過影視。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還以《走進偏巖》為題進行專題報道。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