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廟
1973views
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位于與重慶市云陽縣城隔江相望的飛鳳山麓,系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始建于蜀漢末期,后經歷代修葺擴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歷史。?
據傳張飛在閬中被部將范疆張達暗害后,二人取其首級投奔東吳,行至云陽,聞說吳蜀講和,便將其首級拋棄江中,為一漁翁捕魚時打撈上岸,埋葬于飛鳳山麓,世人在此立廟紀念,故有張飛“頭在云陽,身在閬中”之說。張飛大義大勇,為人民敬仰,歷年來農歷八月廿八其生辰各地群眾紛紛前來舉行祭祀民俗活動,頗具一定規模與影響。?
張飛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座巖臨江,山水園林與廟祠建筑渾然一體,相互襯托。廟外黃桷梯道、石橋澗流、瀑潭藤蘿、臨溪茅亭、峻巖古木等景場,秀美清幽。廟內結義樓、書畫廊、正殿、助風閣、望云軒、杜鵑亭、聽濤亭等古建筑,布局嚴謹、層迭錯落、獨具一格,既有北方建筑雄奇的氣度,又有南方建筑俊秀的質韻,更有園林點染、竹木掩映、曲徑通幽。因此張飛廟素有“巴蜀勝境”的美稱。 張飛廟還收藏漢唐以來的石刻、木刻、字畫六百余件及新石器時期以來的其它文物千余件。尤其是字畫碑刻,名家圣手,流派紛呈,各領風騷,不少為國內外所罕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如漢《張表碑》、梁《天臨碑》、黃庭堅書《幽蘭賦》、蘇軾書《前后赤壁賦》、岳飛書《前后出師表》等,因而早有“張祠金石,甲于蜀東”的說法。所以張飛廟又有“文藻勝地”之盛譽。 由于張飛廟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較高價值,1980年被定為四川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三峽庫區內重慶市唯一全淹全遷的重點風景名勝古跡。??? 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位于與重慶市云陽縣城隔江相望的飛鳳山麓,系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始建于蜀漢末期,后經歷代修葺擴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歷史。
據傳張飛在閬中被部將范疆張達暗害后,二人取其首級投奔東吳,行至云陽,聞說吳蜀講和,便將其首級拋棄江中,為一漁翁捕魚時打撈上岸,埋葬于飛鳳山麓,世人在此立廟紀念,故有張飛“頭在云陽,身在閬中”之說。張飛大義大勇,為人民敬仰,歷年來農歷八月廿八其生辰各地群眾紛紛前來舉行祭祀民俗活動,頗具一定規模與影響。
張飛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座巖臨江,山水園林與廟祠建筑渾然一體,相互襯托。廟外黃桷梯道、石橋澗流、瀑潭藤蘿、臨溪茅亭、峻巖古木等景場,秀美清幽。廟內結義樓、書畫廊、正殿、助風閣、望云軒、杜鵑亭、聽濤亭等古建筑,布局嚴謹、層迭錯落、獨具一格,既有北方建筑雄奇的氣度,又有南方建筑俊秀的質韻,更有園林點染、竹木掩映、曲徑通幽。因此張飛廟素有“巴蜀勝境”的美稱。 張飛廟還收藏漢唐以來的石刻、木刻、字畫六百余件及新石器時期以來的其它文物千余件。尤其是字畫碑刻,名家圣手,流派紛呈,各領風騷,不少為國內外所罕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如漢《張表碑》、梁《天臨碑》、黃庭堅書《幽蘭賦》、蘇軾書《前后赤壁賦》、岳飛書《前后出師表》等,因而早有“張祠金石,甲于蜀東”的說法。所以張飛廟又有“文藻勝地”之盛譽。 由于張飛廟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較高價值,1980年被定為四川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三峽庫區內重慶市唯一全淹全遷的重點風景名勝古跡。
張飛廟不但建筑獨特,其中收藏的書、畫、雕、刻則有“三絕”之譽,即:“文絕世、書法絕世,雕刻絕世”,素有“文藻勝地”之稱。廟內現存石碑和摩崖石刻計有360余幅,木刻書畫200余幅,書畫作品遠自漢唐近至明清各代,名家薈萃,實為罕見。其中以木刻顏真卿書《爭座位帖》;石刻蘇軾作前、后《赤壁賦》大字長卷;石刻岳飛書諸葛亮前、后《出師表》;黃庭堅書《唐韓伯庸幽蘭賦》;鄭板橋書寫的詩文和竹石、蘭石繪畫等最為著名。此外還有翁同和、劉墉、張船山、竹禪、彭聚星龔睛碑、趙熙、郭尚元、張潮庸、劉貞安等人的木刻字畫,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8: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