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桃花源
3255views
離酉陽縣城不到500米,有一石灰巖溶洞,高、寬約30米。洞前的桃花溪水自洞內流出,清澈見底,嘩嘩地流入泉孔河。溪畔有一個四角木質小亭。傳說是當年漁人問津之處,故名“問津亭”。仰視洞口高處,是由著名歷史學家馬識途先生題寫的“桃花源”三個大字。高大雄偉的石牌坊上,鐫刻著著名詩人流沙河題寫的“時光隧道今通古,桑竹田園主娛賓”和“無影無蹤漁郎路志,有根有據陶令文章”兩幅楹聯。逆桃花溪入洞,洞內鐘乳倒掛,千姿百態,好似觀音坐蓮、燃燈古佛、宮庭玉燈、銀山雪海、飛禽走獸,無不令人嘆為觀止。洞中滴水如珠、叮咚有聲好似銅壺滴漏,在石鐘和石鼓上輕叩,聲音清脆悅耳,此乃洞中八景之一的“石鳴鐘鼓”。洞中石壁石刻頗多,因年代久遠,皆模糊難辨。惟洞尾左側高處,古樸遒勁的“太古藏書”四個大字,清晰猶存。
大酉洞系一石灰巖溶洞。洞高三、四十米,闊二三十米,長百余米,有溪水淙淙,秋冬不竭,沿洞右側流出,注入酉陽河。溯溪入洞,兩岸墻立,半里許,豁然開朗,別有一天地。其中田十余畝,四周環山,皆峭壁,仿佛與世隔絕。因此,清《酉陽州志》稱此洞“與陶淵明桃花源者,毫厘不爽”。清《四川通志》也說:“酉陽漢屬武陵郡之遷陵地,漁郎所問之津,安知不在于此?惟晉永嘉之后,地沒蠻僚; 自宋及明,又世為土司地,名儒碩彥,游跡罕至,故文獻無征,不能正名為桃源耳。”
大酉洞上穹下平,冬暖夏涼。洞頂,鐘乳懸掛,錯落有致,水落珠璣,叮咚有聲。乳石形態各異,或人或物,亦禽亦獸,憑游人之興,隨形賦名。左右石壁有許多篆刻題詠,皆因年代久遠,蝕損莫辨。唯洞后左壁上,清季酉陽知州羅升梧手書的“太古藏書”四個斗大的楷體宇,仍清晰可見。關于藏書一事,清《酉陽州志》載有一詩,說秦始皇焚書坑儒,咸陽書生背著書籍,逃進武陵山區,將所負之書盡藏此洞中。
1936年以前,川湘公路未修,官路離洞口約一華里,從那條自洞中流出的小溪的石橋上通過。溪畔桃樹特多,一到春天,桃花盛開,落瑛繽紛,溪水流紅。明代無名氏在洞壁題刻絕句一首:“洞前流水渺漫漫,洞里桃花漸漸殘。曼倩不來漁父去,道人閑倚石闌干。”明季酉陽宣慰使冉天育在詠大酉洞“八景”的詩中也有“萬山嶙峋洞天幽,結酗聯翩作勝游。霄際松風青靄靄,洞邊桃瓣水悠悠……”都是詠這“桃澗流紅”勝景的。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