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廊
3704views
翠云廊,又稱“皇柏”、“張飛柏”,是近萬株蒼翠的行道古柏組成的綠色長廊。位于劍閣縣境內,分布在300余里的古驛道上。雖經經千古滄桑,仍然生機盎然。是世界罕見的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樹群體,被譽為世界奇觀,蜀道靈魂。翠云廊以劍閣縣城為中心,東至閬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她像綠色巨龍,沿著起伏的山巒,跨越深澗溝壑,蜿蜒曲折,蟠環在劍閣古驛道上。她那雄偉的氣勢,翠綠的姿態,宏大的體魄,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描繪謳歌,令古往今來的游人傾倒。清代詩人喬缽贊美道:“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中。兩旁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萬樹。翠云廊,蒼煙護,苔花陰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風度。無石不可眠,處處堪留句。龍蛇蜿蜒山纏互。休稱蜀道難,莫錯劍門路。”
從此,“翠云廊”這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字便成了“劍門路柏”的雅名。遠望翠云廊,她像一條莽莽蒼蒼的長龍,逶迤于崇山峻嶺之間。身臨其中,又如一條濃綠欲滴的翡翠畫廊,溢彩流輝將擁抱。古蜀道像裹著綠色的絨氈,大地因她而顯得格外秀美;山河因她顯得更加壯觀;游人因她而顯得更加精神。千百年來,翠云廊古柏累受天災人禍的襲擊,而今保存下來的只有廊道古柏7900多株。雖然比原規模小了許多,但氣勢如故,古貌猶存。加之有成林成片的中、幼柏樹群陪襯,使素有“柏木之鄉”美稱的劍閣山區倍添秀色。根據多方考證和大量的史料證明,這些古柏并非一朝一代的產物,更非某個人的功勞,而是秦代以來歷代勞動人民用汗水澆灌形成的藝術珍品。在翠云廊各段抽樣調查的900多株古柏中,胸徑2米以上的有7株;1.8至2米的86株;1.5至1.7的363株;1米至1.4米的854株;1米以下的669株。這說明翠云廊古柏不是一次栽植而成,而是歷代不斷栽植而形成的歷史產物。根據文獻記載和科學工作者對現存古柏研究考證以及民間的傳說,古蜀道上大規模植樹有6次。第一次是秦朝。秦始皇修筑阿房宮,曾在蜀中大量伐木。杜牧在其《阿房宮賦》中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描寫。蜀中百姓怨聲載道,秦始皇為平民憤,倡導在驛道旁植樹。他還下令在全國各驛道種植松柏,用以顯示天子的威儀。此后群眾便把這次植的樹稱為“皇柏”。
據科學工作者考察,凡胸徑兩米以上的古柏,樹齡約2000多年,應是秦代所植。第二次是三國鼎立時期。“張飛柏”在劍閣人民群眾中已成了翠云廊古柏的代名詞,傳說由來已久。相傳張飛當年為巴西(今閬中縣)太守,軍政往來頻繁。當時的劍州(今劍閣)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經要地,為適應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張飛令士兵及百姓沿驛道種樹,軍民同心協力,完成了植樹義務。今天民間還流傳著張飛當年“上午栽樹,下午乘涼”的故事和神奇的傳說。據考,翠云廊上兩米左右的古柏當是“張飛柏”了。第三次是東晉時期。劍閣人民曾在驛道兩旁大量種植松柏,當時叫栽“風脈”樹。尚書郎郭璞為此寫了《種松記》刻于石碑。這碑到了宋代,由于風雨剝蝕,當地人又請大文人蘇軾重書碑文,今碑刻仍存武連覺苑寺內。估計翠云廊上一米七八左右的古柏就是這時所植。第四次是唐代。相傳唐天寶年間(公元742棗756年),楊貴妃喜歡吃川南荔枝,玄宗皇帝命人快馬加鞭,連夜運送。為保持荔枝鮮味,令百姓沿途種植柏樹,劍閣人民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栽補。使翠云廊初具規模。第五次是北宋時期。據《宋會要輯稿·方域·道路》記載:宋仁宗詔令:“自鳳州至利州,劍門關直入益州道路,沿官司道兩旁,每年栽種土地所宜林木。”又是一次大規模植樹,并且延伸到了整個蜀道。第六次是明朝。明正德年間(1506棗1521年),李璧(字白夫)任劍閣知州時曾對南至閬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官道進行了整治,并沿路大量補植柏樹。因而同治《劍州志》所載清人喬缽《翠云廊》詩序云:“明正德時知州李璧,以石砌路,兩旁植柏數十萬,今昔合抱,如蒼龍蜿蜒,夏不見日。”
夏季7:30-18:30 冬季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