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噶陀寺
4962views
噶陀又譯作噶妥、(嘎拖、嘎多),英譯稱Kathok。噶陀寺堪稱寧瑪派的母寺。在過去的800年間,由圣地虹化成就的修行者有十萬之眾。如今噶陀傳承的上師們已遍布亞洲、歐洲、北美等世界各地。
噶陀位于四川省西部金沙江流域的白玉縣河坡地區白龍溝朵念山的山腰,海拔4800米,與西藏僅一山之隔。在寧瑪巴傳承三流,六大金剛道場中噶陀寺是最著名的一個。
它的全稱是“噶陀多吉丹”,“噶陀”藏語意思是:“噶字上面”;寺址上有一巨大光滑的大白石,石上天然形成了一藏文字母,讀音為“噶”,因此而得名。“多吉丹”意為“金剛座”。蓮花生大師曾親自為噶妥開光加持十三次。并在《本身傳記》和諸多伏藏經中授記“雪域圣地之最,弘揚空行意西措杰密法之源”。其加持力與印度金剛座相同,故又被稱為“第二金剛座”。從蓮師的大弟子白如扎那譯師和嘎.當巴德西開始到亞喇.白瑪登為止,依于《大圓滿觀髻秘訣》和《大圓滿心部圓誡》等十三廣注閉關專修,先后得到虹化成就的修行者就有十萬人之眾,堪稱舉世無雙。
該寺在藏歷第三勝生土兔年(1159年)由寧瑪派高僧嘎.當巴德西(1122--1192)年創建。距今已有840年,歷八十四代主寺。其中元朝的克珠.益西布巴,才學超群,證境無礙;薩迦派(花教)五祖八寺巴赴京路過噶陀寺時,拜克珠.益西布巴為上師。并揮毫贊嘆道:“寧瑪無上密法之精華所集,東方噶陀寺主克珠.益西布巴如億日光芒普照大地。”公元1360年翁修.巴瓦大師主寺時,在其弟子云南木氏王族的協助下擴建了原有的大殿。1435年,波布瓦向秋生格主寺時,噶陀的殊勝密法遠播到西藏、云南、青海、甘肅等地。前來朝拜的僧眾有近萬人之多。藏歷十二勝生(約公元1686-1764年間),直美錫雄.貢布主寺時,被清朝康熙皇帝迎請至京都,封為國師,親賜寶冠,四窗轎以及全套宮中儀仗和樂器。第十三勝生鐵龍年(公元1760年),格則牛麥.澤翁曲珠主寺時,因其無礙辯才,在與西藏各學派進行辯論時獲得“班智達”的尊號。其弟子章嘉**亦被雍正皇帝迎請至京,尊為國師。澤翁曲珠任波切對舊有的經、律、論以及寧瑪續部著作等,進行了詳細校注,刻版保存并作了真實的論證。主持修建的直美錫雄靈塔。在藏地被譽為“雪山一飾”。第三世格奔名鄔金切及堅參,因其修證無礙,圓通顯密被**喇嘛請為經師。他主持建造的印經院藏書達七千余部,六萬多冊,是當時康藏地區存書最多、規模最宏大的印經院。
按照始于元朝克珠.益西布巴任波切的前例,寧瑪噶陀法統在每年藏歷六月初十蓮花生大師生辰,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法會期間來自各地的僧侶,信眾匯集于此,共同誦經祈禱。相傳最大的一次法會,有十八萬僧人參加,身著紅色法衣的僧侶聚集在噶陀及周圍的山坡上,如紅色的海洋,映照天空。他們齊聲誦經,其場面之壯觀,氣勢之磅礴。一時在印、藏兩地傳為佳話。公元1992年,重建不久的噶陀寺在當代主寺直美錫雄任波切財力支持下,由洛珠.丹貝堅參任波切主持了吉文.任波切的坐床儀式和千僧**會。又在1995年廣邀寧瑪各傳承寺院的**、僧眾共四萬多人,舉行規模浩大的“萬僧**會”,法會中,僧侶們同修“三身壇城”同為佛法昌盛,世界和平而祈禱。
噶陀寺原有的經堂、密宗神殿、修學堂、印經院、閉關房、僧房,在十年動亂中受到嚴重毀壞幾乎成為廢墟。全寺僧眾**為修復寺院團結一致、共同努力,歷時十年時間,終于基本完成了重建工作。新建大殿三座,其中大金殿占地60多平方米,可容納兩千余名僧侶誦經習法,其建筑風格全部選用藏式彩畫木雕,墻壁四周繪有釋迦佛本生傳及佛教寓理故事。殿內供有各種密宗本尊佛像、佛塔,莊嚴殊勝。修學院為一百多名到噶陀游學修法的學僧提供優良的修學環境,培養出一批批出類拔萃的僧才。當代噶陀寺已是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圣地。該寺保存有元朝御賜的蓮花生刺品殘部、八思巴贈與該寺的印章,明朝文殊佛像、清朝皇帝御賜的經書《可奔全集》、瓷碗及格薩爾時期的箭簇、單耳青銅罐、獸型等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