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敏闕
2034views
樊敏闕高5.1米,寬2.25米,長方形,采用九層巨石疊砌,由闕坐、闕身、闕蓋、闕檐和闕頂組成.檐下正面浮雕取材于云南古哀牢夷族“龍生十子”的傳說,有童男女坐大樹上,喜怒哀樂,造型逼真,生活氣息濃郁,為漢闕石刻之精品。建于東漢建安10年。樊敏碑 高2.53米,為國內現存較完整的漢碑之一.其上雕雙龍,拱衛著“漢故領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12個隸書;其下為558字的碑文, 記錄對樊敏一生事跡,涵義廣博,書法精湛,具有甚高的學術、藝術價值,北宋以來,趙明誠、楊升庵、孫星衍、康有為、郭沫若、任乃強等名人學者備加贊頌。 樊敏墓前神獸 二具(鐫刻于公元205年),均高1.45米,長2米,寬0.63米。一具為雄性,前爪撫蟾蜍;一具為雌性,前爪撫蟹。二具神獸首似虎,有雙翼,做挺胸昂首邁步向前的雄姿,風格渾厚質樸,具有嬌健威猛之氣勢。二具神獸造型取材于《山海經》。其前爪所撫之蟾蜍、蟹源出“嫦娥化蟾蜍”、“女丑有大蟹”。 樊敏碑原近側石獅 通高1.08米,長1.77米,寬0.6米,造型與后述之楊君墓前石獅略同。體型較小,腿有卷毛,形態生動,但腿腳尚未鏤刻完畢,即已廢棄,可能為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制作時與樊敏職官不相稱而廢棄。樊敏碑原近側石獸胚,軀體輪廓已打制出雛形,可能為制作與上述廢棄之石獅配對之石胚料。底座線已刻出,腹部已開鑿,首背輪廓分明,為研究漢代石刻工藝流程之重要實物。石胚高1.28米,長2.05米,寬0.47米。石刻館其他展品 楊君(即楊統,蜀郡屬國都尉府都尉)墓前石獅一對,均高1.7米,長2.3米,寬0.66米。造型方中有圓,四肢粗壯凝重,體態雄健渾厚,作昂首張口、挺胸翹尾狀,氣宇軒昂,靜中有動,柔中帶剛,飽含著充沛的生命力(均為1986年由原發現地運至石刻館)。 石羊村石獸 獨角獸一具 通高1.58米,長1.96米,寬0.57米,左前腿已殘,首略偏左,下頜有束胡,膊有雙翅,腿有卷毛,昂首挺胸,造型較特異,一般名“獬”,相傳能辨邪惡。卷角羊首神獸一具 通高1.7米,長2米,寬0.52米,首頸前肢至胸已被截為三段,幸尚全存。頭部為雙卷角,獸爪,膊有翅,健羽三出及腹,首后仰,挺胸揚爪,造型特異,一般稱為“天祿”?!疤斓摗敝赡苁墙琛渡袝?大禹謨》“天祿永終”之意而來,以求福祿名藉。 石箱村石獅一具 石獅已殘。原為兩具,一具清末時因河岸坍塌,即已墜入青衣江中,其造型與楊君墓前石獅近似。殘高1.1米,殘長1.5米。 移至東漢石刻館 東漢城門石獸 全國僅此一具,在蘆山東漢晚期古城墻遺址右側發現,發掘現場顯示城門為大火燒毀。石獸無頭,有尾彎曲于后腿,背生雙翅,右腹部盤一小獸,造型粗獷,渾厚雄健,背有一方孔,為置放立柱支撐建筑物。漢代城門史書有載,但該城門獸為唯一實物。 搖錢樹座 用黃砂巖雕就,為搖錢樹插座,高42厘米,座為橢圓,雕刻以《山海經》神話傳說為題材,整體表現西王母所居之昆侖神山,中心石屋雕一西王母像,一武士側臥,石室周邊山巒起伏,人物眾多,神情各異,頂有獨角虬龍守護。該文物曾送美國展出。 石刻樓房 房為紅砂石,長58厘米,高44厘米,厚20厘米,一樓一底,樓上正廳共3個開間,大門兩扇開啟一扇,一女子撫右門作開門狀;樓下三柱間的左面斜放一樓梯,一人右手執掃帚,左手執巾擦拭樓梯,右邊一人左手執巾,右手將一棒狀物交與邊上一人手中袋囊,表現奴仆灑掃以迎主人歸來。該文物收入《中國美術全集》并送美國參展。 東漢無名氏石棺 紅砂石鑿就,長2.4米?寬0.9米,刻有四組浮雕,造型粗獷,線條簡潔顯示主人身份為當時官員。其中反映漢代生活的一幅極為珍貴,有男女二人相對席地而坐,相擁親吻,因為漢代圖像,人稱“天下第一吻”。拓片送美國展出。 亭父與求盜造像 亭父與求盜為兩具東漢石傭,亭父高1.1米,右手執鍤,左手執箕;求盜高1.28米,右手執斧,左手執繩。漢時亭有兩卒,一為亭父,負責開閉掃除;一為求盜,掌管緝捕盜賊。兩具石傭均入選《中國美術全集》。 漢代銅人像 銅人坐于卷云漢錐形臺上,由四獸環托,雙手托膝,頭有發髻,張耳、凸額,隆鼻、侈口露齒、乳頭凸出,肚臍凹陷。銅人頭像與廣漢三星堆銅像相似甚多。 漢 磚 數量有3000余匹,紀年磚中年號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等;畫像磚有放牧圖、狩獵圖等,刀法細膩,寫實、寫意俱佳;吉語磚刻有“千萬歲”、“安定”等篆體、隸書。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