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
8614views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它是中國唯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館,200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圣地”之美譽。
武侯祠博物館現分文物區、園林區和錦里三部分,面積230畝(15萬平方米)。根據武侯祠新的規劃內容,武侯祠將對這三個區域進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區劃,分為三國歷史遺跡區、錦里民俗區、三國文化體驗區三大板塊。
【文物區】文物區主要由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三義廟等組成,歷經風雨,現存主體建筑為清康熙十一年(1672)修復。早在唐代,武侯祠已經成為著名的游覽勝地。唐朝大詩人杜甫詩曰:“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它與先主廟、惠陵(劉備墓)相毗連。 武侯祠主體建筑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三義廟六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祠內供奉劉備、諸葛亮等蜀漢英雄塑像50尊,館內文物薈萃,唐及后代關于諸葛亮和三國文化的碑刻50余通,清代以來的匾額、楹聯70多塊,尤以唐“三絕碑”,清“攻心”聯最為著名。館內收藏有鐘、鼓、鼎古文物及字畫數千件,三國文化的典籍數萬冊。此外,還有“三國文化陳列”、“孔明苑”、“群賢堂”、 “結義樓”、 “香葉軒”、“桃園”、“游客中心”等集參觀、娛樂、休閑為一體的景點和服務設施,環境優美,內容豐富。錦里古街和園林區分別在古建筑群的東側和西側。
一進大門,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稱為三絕碑。 碑文對諸葛亮短暫而悲壯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贊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
碑文特別褒獎諸葛亮的法治思想,馬謖因失街亭被諸葛亮依法處斬,臨刑,馬謖哭著表示自己死而無怨。李嚴與廖立,兩人都是被諸葛亮削職流放的罪人,但他們也自甘服罪。當他們得知諸葛亮病逝,“聞之痛之,或泣或絕”。這些均屬史實,裴度據史褒評,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辭句甚切,文筆酣暢,使人百讀不厭。諸葛亮之所以為后人所敬仰,還因為他有著高尚的思想和作風,不利用職權謀私。他死后葬在陜西勉縣定軍山下。他在遺囑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殮時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隨葬器物。
步入二門,一座氣勢雄偉、寬敞的劉備殿呈現眼前。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為什么兒子劉禪在這里沒有位置?據說,由于劉禪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后來就沒有再塑。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
出劉備殿,穿過掛有“武侯祠”匾額的過廳,便到了諸葛亮殿。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制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出諸葛亮殿往西可到劉備墓,史稱“惠陵”。
惠陵:公元223年,劉備伐吳失敗后,退駐白帝城,四月病逝于永安宮;五月,諸葛亮扶靈柩回成都,八月下葬,史稱“惠陵”,惠陵距今1780多年,史書未有被盜的記載。惠陵陵寢建筑由照壁、山門、神道、寢殿、陵墓等組成。惠陵封土高12米,周長180米,為圓形。墓冢四周,圍墻環繞,現存磚墻為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所修,上有"漢昭烈皇帝之陵"幾個大字。據史書記載,陵中還葬有劉備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吳夫人兩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甘皇后,后主劉禪之母--甘夫人,先死,葬于南郡,追謚為皇思夫人,劉備稱帝后,下詔將其遷葬于蜀。在遷葬途中,劉備病殂。諸葛亮為此奏請劉禪,認為應將甘夫人與劉備合葬惠陵,劉禪準奏,與劉備同時入葬惠陵。22年后,穆皇后也就是吳夫人逝世,也與劉備合葬惠陵。
【園林區】:原南郊公園。2003年12月,為做強做大三國文化,合并為武侯祠園林區。南郊公園原系抗日將領劉湘陵園,該建筑群為中國傳統官式建筑,是西南地區唯一的北方陵園建筑群。
【錦 里】:系武侯祠博物館打造的一條清末民初建筑風格的古街。它依托武侯祠,擴展了三國文化的外延,并融入川西民風、民俗,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成為成都文化旅游的新亮點。錦里延伸段——水岸錦里也在2008年底完工,2009年春節前已經開街迎客,水岸錦里大膽將水引入錦里循環,形成水岸錦里的新景觀。休閑成都,來了不想走;人文錦里,走了欲再來。
成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春早、夏熱、秋涼、冬暖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雨水集中在7、8兩個月,冬春兩季干旱少雨,極少冰雪。
成都的最佳出游時間是3-6月、9-11月。
夏季7:30—21:00;冬季8: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