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佐遺址
3966views
南佐遺址位于甘肅省西峰市西南6公里的后官寨鄉南佐村,是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的遺址。 南佐遺址現存9處大型夯土臺基,北部1處大型建筑一號基址已發掘。一號基址為地面建筑基址,長方形,長33.5、寬18.8米。三面有夯筑木骨墻。房址中央有東西向隔墻,將房址分為兩部分,墻體開三個寬1.6米的門道,通連前后,形成前堂后室結構。后室近隔墻有大灶,墻上抹草拌泥,并經燒烤。房址地面為白灰面。房外有散水臺,臺外還有排水溝,臺、溝均經燒烤。在一號房基周圍分布著若干小型房址。 南佐遺址發現的大型建筑基址,結構宏偉,與秦安大地灣大型建筑基址相近,表明它是涇、渭地區又一處高等級的中心遺址,對研究中國仰韶文化的社會形態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南佐遺址: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石器時代。 位于慶陽市西峰區南佐行政村王嘴自然村。仰韶文化晚期大型聚落遺址。距今4000年左右。遺址分布于董志塬西北部兩條溝壑之間的塬面上,以一座大型夯筑祭祀性殿堂建筑為主。總面積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7米不等。遺址暴露有墓葬、白灰面房址和灰坑等遺跡,房屋多為半地穴式、平面圓角長方形或“呂”字形,面積為16平方米左右,居住面和四壁抹白灰面。發掘出的大型夯筑祭祀性殿堂建筑,方向162o,長方形,前堂后室,南北長33.5米,東西寬18.8米,室內面積630平方米,墻體為純凈的黃土平地板夾夯筑,墻體外側有排列整齊的柱洞。南部敞開,無墻。室內抹有白灰面,室外三面墻基下有散水,且經燒烤。墻外堆積較雜亂,內有大量紅燒土塊及動物骨骼、炭化糧食等。 遺址出土物有陶器殘片及石斧、石刀、紡輪、骨笄、匕、鏃、針等。陶器主要有平沿小口尖底瓶、寬平沿盆、盤、罐、缸、甕等,通常在寬沿盆內彩繪各種圖案。紋飾多為橫籃紋和繩紋,有少量為方格紋。陶色以紅色為主,其次為灰色和少量黑色。 該遺址發現的大型殿堂式建筑,對研究仰韶文化晚期涇、渭地區的社會形態及其性質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而同時發現的大量炭化糧食(稻、粟、稷等),是我國古代農業考古的重要材料,對研究農業起源、農作物的種植與分布交流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8: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