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腰墩
2635views
灣腰墩自然保護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境內,東經92度50分-93度30分,北緯40度-40度30分,面積333平方公里。區內地勢低洼平坦,為大面積鹽化沼澤、荒漠草原和天然胡楊、紅柳林,海拔820-938米,屬暖溫帶干旱氣候。其主要保護對象荒漠有蹄類動物及其生態環境。區內國家保護的珍稀樹種有胡楊、沙生檉柳、梭梭;國家一二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野駱駝、黃羊及天鵝、遺鷗、鳶等。灣腰墩水草茂盛,荒漠植被生態環境原始面貌保持完好,現有1000公頃胡楊林,6000公頃紅柳林。區內有大小泉水10余處,是西部荒漠草原中野生動物生存的唯一水源地。
美食:
合汁是酒泉制作獨特的混合型粉湯。它的湯是以羊肉湯為主,再加入豬肉湯和雞肉湯,混合配制,要求湯色清白亮凈,不允有調料渣滓或肉屑等雜物。
購物:
市內有名的購物場所有:飛天商場、天馬商場、供銷商場、沙洲市場、南關綜合市場、濟芳齋等。位于陽關東路的沙洲市場,既有風味獨特的當地小吃,又有敦煌特有的水晶石、眼鏡、水晶式首飾、玉石白駝、敦煌絲毯、塑像、壁畫復制品、夜光杯、蠟染衣服等,琳瑯滿目,一應俱全,并且可以砍價。但你在購買時,要注意挑選,尤其是一些包裝精美的壁畫拓片,在外形上幾乎可以亂真(不過,最好不是真的,否則你就要涉嫌倒賣文物了)。
小貼士:
春節為一年之首節。酒泉人在春節前半月(即臘月中旬),就已開始春節的準備工作。首先是家家戶戶必須做一次大掃除,名曰“掃房”(掃舍),然后是陸續購買肉食、蔬菜等過年用品。農家多殺豬宰羊,燒饃饃、撈油果(包括敬神用的供品),忙個不了。臘月三十日貼對聯,晚上,各家香火明燭,迎回灶神,敬奉家神。在此之前,首先要“清宅子”。
“清宅子”就是事先從野外選擇一個小碗大的圓石頭,持回家來,然后將石頭洗凈,放在灶火里燒紅,取出后放置于一把馬勺中,上面澆上半碗上好的黑醋,石頭立刻咝咝作響,散發出大量石炭酸的氣體。須有二至三人同時行動,一人手持火把在前引路,開房門,進各房;掌勺人緊跟其后,沿每個房間四角轉一圈子,讓室內彌漫炭酸煙氣,出門時要在門坎上澆點醋;第三人手提燈籠緊跟掌勺人,并隨手關門。三人一行,快步行走,避免石頭冷卻,不冒煙;最后送出大門,將石頭送還原來的地方。這個做法又名曰“打醋炭”。
臘月二十三日為“灶神節”,亦稱小年。當天,家庭主婦烙成“灶干糧”(小月餅形),天黑時獻于灶神前,條件好的人家還要殺雞獻供。然后將舊灶神像取下,換上新請來的灶神像,將舊灶神像,并“灶馬子”一同燒掉,送灶神赴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主人的勤勞及善行。到臘月三十(除夕)晚上,家家戶戶又要焚香獻供,燃放爆竹迎灶神歸來。同時,在新灶神像兩邊貼上“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對聯。
臘月二十三日后即進入大年的準備階段,頭一件事是“掃房”。這時全家動員,大搞衛生。這一良好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臘月三十前幾天,各家男性不論大小均要理發,“有錢沒錢剃個光頭過年”,已成為人們的口頭禪。這一習慣沿襲至今。
酒泉春節習俗中,貼對聯也是重要一環。不論貧富人家,都以貼對聯為過節的直觀標志,多數人家都在臘月三十日做完清潔后,張貼對聯及門神、門花,有的還剪紙貼窗花,紅艷艷,光閃閃,增加一片新春景象。讀書人家更是講究對聯的內容,用以表達自己的文學才氣。舊時也有個別人家請不到寫對聯的先生,便用碗底涂墨在對聯上印上七個圓圈。還有的在門上面貼上水墨鐘馗像以除妖邪鬼魅。還在街門外邊加貼“出門見喜”、“迎喜接福”的短聯,也叫做報春的“報條”。在住房炕墻上貼“身體安康”、“福壽康寧”、“身臥福地”;在糧倉上貼“五谷豐登”、“米谷滿倉”;就連牲口圈也要貼上“糟頭興旺”、“牛羊滿圈”等,以祈來年人壽康寧、六畜興旺。
舊日有臘月三十晚上坐夜(通夜不睡)之習。據說,坐夜可以延年益壽,故又稱“熬壽”。當晚,婦女們趕做年飯(包餃子),男主人則給子女們講家規家教、歷史故事,或讓識字者念卷(民間寶卷),一則進行勸善,再則做為一種家庭娛樂活動。大人一般要坐到天亮等候“接神”。
正月初一至初四不干農活,因此正月初五早飯后,農村家家戶戶在門前地里點燃麥草,獻供品,放爆竹,并將牛羊車馬趕到現場,讓牛羊吃草,人們踏火堆而過,謂之“出行”,也叫“破五”。意即這一天后就該上地勞動或外出打工、經商了。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城市居民以吃元宵表示慶祝,在農村家庭則用白面蒸成“面牛”(形狀比一般饅頭大,內包油面、白糖等)和“面老鼠”獻供。獻牛意在保護牲畜,發展生產。“面老鼠”則不做眼睛(稱“瞎老鼠”),意為詛咒老鼠個個瞎眼,不要糟蹋糧食。
正月二十三日,傳說為女媧補天之日。舊時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攤煎餅獻供敬神,以示補天,至今仍有這天家家都吃煎餅的習俗。
立春后三十天為驚蟄。根據農歷,到這天氣候轉暖,冰消雪化,土地復蘇,草木含有生機,入土蟄居之草蟲驚醒,這天,家家吃油炸雞蛋,芳香開竅,潤肺清胃。在農村,農民用清油或大油熬蘿卜湯,以啖牛馬,用以清胃火。
三月三日寒食節,民間一般把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也即清明節前一二天叫寒食,此節是紀念春秋時介之推的。介子推輔助流亡別國的晉公子重耳時,曾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給重耳充饑。重耳后來當了國王(晉文公),便讓介子推執掌國家大權做大官,介子推不從,就和母親一起隱居綿山。晉文公讓人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介子推硬死不愿出來,撞樹而死。晉文公十分悲痛悔恨,將介子推母子葬在綿山,修寺立廟,改綿山為介山,下令每年這一天禁止煙火,要吃冷食,以此寄托哀思。
清明節,地上青草出芽,一片嫩綠。各家上墳掃墓,祭奠祖先。兒童放風箏,青年男女踏青游春。
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誕辰,浴佛節。從初一至初八日,酒泉民眾去文殊山,法幢寺趕廟會,布施,浴佛。
五月端午為紀念屈原投江的日子。各家除做米糕、吃粽子,城鄉群眾除游泉湖公園外,還折取艾蒿、柳枝、沙棗花插在門上,防疫除邪。少女及年輕媳婦們做香袋(亦稱“香包子”)。她們將香草、冰片、麝香包入碎布或紙內,扎成各種形狀,周圍纏上各色絲線,戴在胸前以避疫疾。并互相贈送,增進友誼,也是青年男女表達情感的信物。
農歷六月六日城鄉群眾紛紛到田間地頭撥艾草,拿回家中熬湯給小孩洗澡,或捆成小把掛在墻上用以消毒防病(艾有一股清香味)。艾葉曬干搗碎成為絨狀,針灸時用來治病。敦煌、安西一帶這一天有沙浴習俗。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