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音寺
6046views
雷音寺原名解脫庵,亦名觀音堂。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無瑕禪師創建,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重建。取“佛音說法,聲如雷震”的意思,改名雷音寺。峨眉山的寺廟多系明、清建筑,既保留了宮廷、官府、宅弟的某些建筑特點,又融進了民宅的建筑形式。這座小寺,居高崗,倚危崖,傍坡路,便打破寺廟建筑的正規格局,巧構虛腳吊樓,建成一座精巧別致的民間小四合院式的廟宇,隱藏在郁郁蔥蔥的叢林之中。
從山頂極目遠眺貢嘎山、夾金山、峨眉山、瓦屋山等名山秀峰盡收眼中,四面綿延不斷的群山一攬無余。造山運動把山峰與四周斷然分開,每當風和日麗,站立山頂能看見貢嘎山頂折射的金光,能看見遠處炊煙裊裊升起。
這里氣候呈垂直分布,從海拔800米的318國道進入景區海拔2000米的銀廠坪,頓感涼爽適意,當徒步攀過似華山之險的山頂時,仿佛回到初春時分,冷氣逼人,當山間芍藥盛開,杜鵑花落英繽紛時,山頂萬頃杜鵑還花蕾含苞;高山草甸已長出綠草,貝母、蟲草等藥材也發出嫩芽,涓涓細流滲出解凍的原始植被,流過低洼的草澤濕地。山上山下的氣候垂直分布,帶來山間萬物的和諧自然。山頂的春天是遲到的,那遠處近處已綻開的紅色、白色、黃色杜鵑搖曳枝頭。
山間的景色四季迷人,山頂的文化積淀深遠。冷、云杉原始森林和那覆蓋厚重的原始植被,由婆娑虬枝支撐的萬頃杜鵑花林,野草芬芳、錦繡的大草甸,雪水靜靜流淌過神秘莫測的草澤泥潭,山峰峻峭、怪石嶙峋,形成了獨特的自然環境。聽那密林古剎傳來的悠悠鐘聲,目睹山頂出土的古代印章、明清瓷器,聽當地百姓講厚重的歷史。
觀賞秋日的云海日出,閱覽春夏的草地杜鵑,穿越冬季的林海雪原,是山頂四時的勝景。
寺無山門,第一殿為彌勒殿,第二殿為大雄殿,加上兩邊廂房,構成一個天井。1991年,在大雄殿后新建了觀音殿,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這尊觀音像為柏楊木雕,高4.8米,胸前雙手合十,其余千手并伸,成**狀,莊嚴肅穆,別具風格。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