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廟
4175views
羲廟本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1484年),前后歷經九次重修,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筑群。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1887年)第九次重修后,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現存面積6600多平方米。
伏羲廟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古建筑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共6座。新舊建筑共計76間。
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而朝房、碑廊沿橫軸線對稱分布,規整劃一,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筑藝術風格。由于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宮殿式建筑模式,為全國規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
先天殿又稱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廟的主體建筑,巍然屹立于院子正北高1.7米的磚筑月臺上。其高大雄偉的殿內,有伏羲彩塑巨像一尊。藻井頂棚正中繪太極河洛八卦圖,四周等分為六十四格,內刻繪六十四卦圖。先天殿后面為太極殿,又稱退殿、寢殿、寢宮,依“前宮后寢”慣例而建,原供伏羲,后祀神農,建筑規模略小于先天殿。
伏羲廟各院內遍布古柏,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數,現存37株。挺拔蒼翠,濃蔭蔽日。伏羲廟大門內側東西墻角原有古槐兩株,相對而立。現存東邊1株,樹干中空,經鑒定為唐代聽植。每逢正月十六伏羲誕辰日,周邊群眾扶老攜幼,紛紛前來伏羲廟朝拜祭祀“人祖爺”。一時,寶燭輝煌,香煙繚繞,鐘鼓鳴天,善男信女異常虔誠,廟內充滿著一派莊嚴肅穆的景象。
8:00-18:00。
伏羲廟相關線路
景區資訊
熱點資訊
12月11日-12日,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和中國旅游協會主辦,以“政策促進、產業創新與旅游復蘇”為主題的2022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論壇在北京和上海舉行。論壇期間正式發布《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報告(2022)》,同時公布了...
Read more
日前,中國旅行社協會發布第五屆中國旅行社協會行業榜單,華僑城旗下華僑城旅行社再次入選“旅行社品牌20強”,并榮獲“優質療休養服務企業”獎項,企業綜合實力再獲行業認可。.“中國旅行社協會行業榜單”是中國旅...
Read more
12月11日-12日,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和中國旅游協會主辦,以“繁榮與重構”為主題的2023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論壇在上海召開。論壇發布了“2023中國旅游集團20強”榜單,華僑城集團再次上榜,連續15年位居前列?!?023中...
Read more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旅游工作取得的顯著成績,旅游業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同時指出“新時代新征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