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紀念館
3965views
王鼎紀念館位于蒲城縣內達仁巷54號,原址系王鼎的出生地。4月17日,王鼎第六代后裔王麗 女士,遵照先父原陜西省政協副主席王菊人的 遺愿,將這所占地面積1063平方米,房屋十多間的故居正式捐贈給國家,用于開辦王鼎紀念館,紀念館大門兩側是“五好家庭”全國代表袁世清同志擬寫的對聯“血濃于水,道光憒庸失王土,喪主權,青史悲鳴文死諫;葉系于根,共和鼎盛雪國恥,園缺鏡,香港回歸告忠魂。”紀念館二門的門楣上懸掛著陜西省省長程安東同志題寫的黑底金字橫匾《王鼎紀念館》;門兩側是本縣書法名人賀鐘秀書寫的對聯:“死末完節莫謁王,生不全忠休朝鼎”。
一進王鼎紀念館大門,正中置有3.6米高的王鼎半身立姿塑像,塑像呈古銅色,由國家級美術師陜西省雕塑院院長王天任親手雕塑,其神態逼真,形象偉岸。他頭冠一品花翎頂戴,身著長袍官服、朝珠,右手壓案,指關節暴起,左臂背后,緊握拳頭皺眉注視前方,似乎是正望著林則徐虎門銷煙,又似是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和回天無術的悲憤無奈,又似乎是正思著民族安危……塑像身后,立有有關王鼎的碑記,是群眾聽建紀念館而捐贈。中央兩側一側展有王鼎生平事跡,一側設有觀眾休息室和紀念品出售部。上房內陳列有王鼎家譜、書信遺稿、遺物和道光皇帝為王鼎七十壽辰書寫的壽匾“靖共篤祜”,王鼎為本族叔母吳孺人書寫的“賢孝可風”木匾以及林則徐在蒲城期間書寫的匾額“觀察第”、“味蘭書屋”、“槐蔭山房”、“慈惠徽音”等諸多墨寶。王鼎生平事跡展室中還有通過大量文字、照片、圖表和實物,形象生動地展示了王鼎一生的歷史業績。
王鼎,字定九,號省匡,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卒于道光二十二年四月晦日(1842年6月8日)深夜,終年七十五歲。王鼎少時家貧,常衣食不濟,卻能發奮讀書,終于在嘉慶元年中二甲第三名進士。曾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禮、戶、吏、工、刑等部侍郎、戶部尚書、河南巡撫、直隸總督、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曾改革河務、鹽政、平反冤獄,頗有政績。鴉片戰爭中,極力主戰,反對議和投降割讓香港。1842年,當林則徐抗戰獲罪而被遣戌伊犁時,正值河南祥符(即念河南開封)黃河決口,大流直沖開封省垣,淹沒河南東部和江蘇、安徽北部廣大地區。王鼎以大學士出署東河河道總督督塞河口。由于贊成林則徐禁煙抗戰,而對其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乃以熟悉河工情形為由,上疏奏留林則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請任林則徐為河督。時英帝國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皇帝怕得罪洋人,仍堅持將林則徐發往新疆。王鼎回天無力,只好相送河干,涕泣為別。
王鼎回到北京后,不顧年邁多病,向道光皇帝痛陳割讓香港簽訂協議對國家民族的長久危害,怒斥妥協派首領、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為當代秦檜、嚴嵩。由于道光皇帝妥協求和的主意已定,王鼎在廷諫、哭諫均告失敗的情況下,決心以“尸諫回天聽”。1842年6月8日深夜,懷惴“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不可任,林不可棄也”的遺疏,自縊圓明園,為反對割讓香港,簽訂不平等條約獻出了生命。王鼎死后81天,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簽訂,香港人從此脫離了祖國,一去155年。
林則徐聽到王鼎尸諫的消息悲痛萬分,寫了《哭故相王文恪公》詩兩首,贊王鼎“傷心知己千行淚,灑向平沙大幕風”。1845年,林則徐被招還北京時,特到蒲城,拜望了王鼎故居,并親到王氏的墳瑩祭奠了王鼎。1864年,任陜西巡撫時,還為王鼎守心喪三個月。
王鼎尸諫雖然沒有達到保住林則徐,保住香港的目的,但是他不畏權貴、剛直不阿的浩然正氣,永遠值得人們緬懷和追念。王鼎紀念館的建立,不僅是對抗英名相王鼎的最好悼念,也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早8:00~晚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