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峰廟
2618views
蓮峰廟位于提督馬路與關閘橫路交界處,古名天妃廟, 建于1592年,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從清代起經歷多次翻修、擴建,始成今日之規模。
蓮峰廟是澳門三大禪院之一,正殿有二進,首進為天后殿,供奉天后圣母;二進為觀音殿,每逢觀音誕期,香火鼎盛。正殿兩側分別為武帝殿和仁壽殿。
1839年,作為欽差大臣的兩廣總督林則徐巡視澳門,曾在蓮峰臺案傳見澳葡官員。近來,在廟前空地先后建起了林則徐像及紀念館,以彰顯這位民族英雄的眼光與膽識。
蓮峰廟初建于明萬歷廿年(1592年),有僧人在此為人消災去疾而享譽四方。其后得信眾捐贈金銀布帛,建成此廟。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進行擴建,更名慈護宮;乾隆年間又重修,名為蓮峰新廟;經過1876年重修后,始成今日模樣。
在廟宇的名稱上,古名為天妃廟。由于廟內供奉了觀音與關帝,而寺名卻只“天妃”,在文人墨客眼中甚為不妥。直到清嘉慶年間,香山知縣許乃來按西岳華山廟的先例,手書門額“蓮峰廟”三字,從此天妃廟改成了蓮峰廟。到清光緒年間廟宇大修時,才將此三字做成了匾額,高懸于廟門之上。蓮峰廟的供奉格局也保持至今,成為有別于其他寺廟的一大特色。
蓮峰廟曾是當年官吏和華人商賈的議事廳,直至清朝嘉慶和道光年間仍為官吏臨澳辦案的駐節處。最著名的歷史事件,是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到巡閱澳門,于1839年9月3日在蓮峰廟天后殿前的亭臺上接見葡萄牙理事官,并宣布嚴禁鴉片,下令葡萄牙人驅逐英國的鴉片販子。為記念此中國歷史事件,現巳于廟前空地建有林則徐像和林則徐紀念館。
蓮峰廟旁,保存了1848年葡萄牙人進占關閘開辟馬路時所置的石塊,其上刻有葡萄牙盾徽。蓮峰廟內藏有云水僧-釋童真大師的二字掛匾“妙觀”和一幅砌有神龍、巨鯉的壁畫等,都增添了蓮峰廟在歷史和藝術上的價值。
關于蓮峰廟的來歷,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公元1278年,元兵入侵中原,宋軍南逃。左丞相文天祥決定讓右丞相陸秀夫護駕,由海路直航潮陽海門。他自己則趕回故鄉江西招募勤王義軍,準備經福建汀州到海門與陸秀夫部隊會合。
不料,陸秀夫在海上問路時,漁民把海門聽成新會的崖門,使他們錯航崖門而去。
10月初,文天祥趕到潮陽城外,拜過雙忠公,留下詩詞,埋下戰馬,來到海門漁村外的矮崖,爬上一塊巨石,望著滔滔波海,宋軍蹤跡杳杳,而半壁山河已陷敵手,百姓遭異族統治,不由長嘆一聲,頓足長嘯。
他的這種精忠報國的精神,感動天地。隨著這一嘆一頓,文天祥腳下的巨石竟被他跺得裂了開來,成了一座形似蓮花的山峰。后人便把此峰稱為“蓮花峰”。
是澳門著名禪院之一,與媽閣廟、普濟禪院并稱為澳門三大禪院。蓮峰廟原名天妃廟,又名關闡廟、慈護宮,后因枕落蓮峰山而得名,建于159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從清朝起多次進行修建,1876年經過的修后形成現在的規模。
蓮峰廟橫連三座,內殿二進,供奉著多位神抵。門前廣場寬曠,圍以石欄,建筑宏偉,廟貌森嚴。廟門有幅楹聯“蓮花涵鏡海;峰景接連瀛”。首進為天后殿,供奉天后圣母,天后殿左右為關帝殿、藥王殿。二進為觀音殿,供奉觀音大師。觀音殿后依次為呂祖殿、金花娘娘殿。廟后為小花園,有亭臺花草,風景宜人。
天后殿前有一亭臺,是清朝官吏到澳門巡閱、審案的場所。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兩廣總督林則徐為了禁煙而親到澳門巡視,臨時駐在該廟,并在蓮峰廟臺案傳見過澳葡官員。現在廟前樹立著林則徐的石像,并建立了林則徐紀念館,天后殿掛有“恩光浩大”的牌匾,以紀念他在澳門重振國威的輝煌歷史。
早8:00~晚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