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寺
8265views
觀音寺初建于1910年,由葉善開女修士(又名東姑)開山,建凈室五幢,名“積善堂”,又名“蓬瀛古洞”,因當地居民常往參拜洞內供奉之觀音大士,故俗稱為“觀音廟”。葉東姑於1940年去世。1941年道場轉而獨尊佛教。
海山法師,湖北黃陂人,十七歲披剃於河南相國寺,次年於南京寶華山慧居律寺圓具,後遍游名山,飽參知識。 1914年,在上海華嚴大學親近月霞法師求學。他曾三朝四大名山,十禮仰光大金塔及泰國、緬甸、印度、斯里蘭卡等佛跡。1950年,海公自泰國弘法回港,掛錫於觀音寺,并倡辦華嚴法會,誦華嚴經,後更辦禪七法會,廣弘佛法。1952年,在蔡兆垣居士協助下,重修舊殿,將門匾新題為“觀音殿”,寺院正名“觀音寺”,海公升座為住持。 1963年海公往生。1965年融靈法師榮升住持,一直主理寺務至今。
占地八千二百平方米的觀音寺於1990年6月重建,工程耗資四千多萬元,得到胡文虎夫人陳金枝女士及李嘉誠先生為紀念愛妻莊月明捐款,再加上各方籌集,水到渠成。兩年後即1993年1月3日舉行重建落成開光典禮。重建後的觀音寺系參照北京頤和園佛香閣為重建藍本,故不但氣象莊嚴典雅,建筑布局在香港梵宇中更獨樹一幟。
觀音寺重建的新殿高廿四米,分三層,喻佛、法、僧三寶,故名為三寶殿。頂層為萬佛閣,圓拱形樓頂安奉一萬尊佛像圍繞,中奉五方佛,居中之毗盧遮那佛,法身高1.2米,其余東南西北各有一尊身高1米的佛像,合稱五智如來。中層為藏經樓,存放三藏十二部藏經及佛教典籍,殿內供奉三大士圣像,包括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及大行普賢菩薩。底層為觀音殿,中奉觀音菩薩像,寶相慈妙莊嚴,手執法器,垂護眾生。 4.9米高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像兩旁各置八尊栩栩如生的楠木彩塑羅漢圣像,各高兩米多,構成羅漢伴觀音的妙像。四壁有四幅自日本訂造金色銅蝕的觀音壁畫,各高3.6米、闊5.54米,描繪觀音菩薩示現三十二應身,聞聲救苦的廣大宏愿,為寺院中罕見的佛教藝術銅畫。
殿外兩廂采平行布局。右側設有鼓樓及香積廚,左側建有鐘樓及客堂。鐘樓兼作地藏殿,殿內寺鐘重逾千斤,鐘聲清越,響徹羌山、鹿湖一帶。
早8:00~晚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