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錦田的觀音山腳有一所建於明代的凌云寺,距今已有六百余年歷史,為本港最古寺剎之一。
凌云寺原名凌云靜室,是明初錦田望族鄧洪義的長子鄧欽,為庶母黃氏奉佛靜修而建。所以寺內現時尚供奉鄧洪義以及歷代的長生祿位。
要到凌云寺可從大埔火車站旁之巴士總站乘64K往元朗西的巴士,至荃灣石崗公路與林錦公路的交接點下車。路旁有指示牌指引經觀音徑上行,可抵山門,過山門而進入圍圃,即見“甘露門”。登石階抵寺前的小廣場,廣場上有涼亭及化寶爐。寺門上以石刻“凌云寺”三字,兩邊可見重修住持法師妙參老和尚的石刻門聯“涌出西方千葉寶,遠承南海一枝春”。
內進寺門,迎面為韋馱像,再進為大雄寶殿。寶殿高而雄偉,燈火璀璨,全身佛像光耀奪目,神態慈祥。寶殿兩側,有鐘鼓高懸,據說此千斤大鐘,響徹遐邇。寺的兩側,分別為禪房、客房、齋堂、地藏殿、放生池等等。寺貌堂皇肅穆。現任住持慧皆法師,帶領多位比丘尼修行於此。
寺前的廣場低處,是一座蓮池,小橋流水風景甚佳。據慧皆法師介紹,二、三十年前,寺前樹木尚未高參,在寺門可遠眺元朗屯門的山水,時人稱“小西湖”。現今猶可於樹叢掩映中,見遠處景色,大有置身於人間仙境的空靈感覺。
據寺門前所立的碑記以及《明史——何真傳》等的記載:洪武廿九年(1396)年,鄧洪義因其弟被妻舅家所累,要遣戍遼東,鄧洪義冒弟名代其遠戍。幾年後在放還途中行乞至江南,被陳氏家族收容為家塾教師,并與其養女黃氏成婚。三年後鄧洪義病逝,黃氏帶領其子鄧鋗護喪歸錦田。原居於錦田的鄧洪義三位兒子亦善待黃氏。翌年,鄧鋗逝世,黃氏痛不欲生,為此,幾兄弟在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為庶母筑建凌云靜室,并設洪義木主在室內,以使黃氏於靜室中安渡晚年。
凌云寺在建成以後,其間有興替。清道光二年(1822年)滌塵法師重修靜室,改名為“凌云寺”。至光緒元年(1875年)釋圓光、光緒廿五年(1899年)釋凈園,曾先後任住持。之後,因後繼乏人,寺門破落,歸鄉紳鄧伯球管理,鄧將之辟為休憩的場所。1911年,妙參法師應黃慧清居士等之邀請來港,游至觀音山,見寺已荒涼,於是會同徒眾剪草斬荊,并勸鄧伯球改奉佛教,使鄉人捐出寺地。又募捐錢物,重修寺門,并於寺側筑禪堂大樓,鑿蓮花塘於山門前,圍籬建墻,廣袤十丈,可容百余眾。至1924年春完工,并立碑記於寺前志事。
是時適香港各地小型精舍、茅蓬等漸多,內地出家男女眾到港參學或居留者不少,妙參法師住持的港島中環士丹頓街延祥分院,經常客滿。法師有感於香港未有十方叢林之設,更默察港地女眾信佛者比其他地方為多,於是發愿辦女眾叢林,化凌云寺為十方道場。
凌云寺重建落成,在妙參法師主持下,嚴守叢林規制,不久更集眾傳戒,先後掛褡進林者不少,開香港傅戒之先河。據資料載,凌云寺的叢林規制,依鎮江金山寺的律儀,除晨昏二課,并聚眾於禪堂坐香談禪,其余時間念佛靜修,寺內經常開講經教。至1932年,妙參法師的法徒智修、喜修兩比丘尼更在寺旁另蓋建筑物并成立戒堂,毅然接受寶華山的戒法,建凌云寺為律寺,接著,更成立凌云佛學研究社,提倡佛學,興育法才。
如今的凌云寺,雖不再傳戒及開講經教,但仍偶有法會。寺中女眾以清修為主。每逢假日,村族中人及信眾到來參佛上香,瀏覽此清幽勝境,足可滌潔心靈。
景區票價:
免費
新界元朗錦田上村觀音山
景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