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井嶼
4047views
虎井嶼舊名稱為大島、好島等。有關虎井嶼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一說是曾有小孩不幸摔落島上的大井之中而死,居民就認為此井危險的像只老虎一般,為了提醒民眾注意,就以虎井為島名。另外一個說法是,在島的東南側曾經有一只老虎躲在一個干涸的洞穴里,因而名為“虎井”。
虎井嶼是澎湖群島里的第七大嶼,面積約為2.133平方公里,該嶼的東西長約4公里、南北寬約1公里,并由東、西兩大玄武巖方山組成,其中間的中央地勢低平,柱狀節理的玄武巖分布在海邊的險峻懸崖,虎井嶼的景觀與桶盤嶼十分相似。
虎井嶼-觀音公園
虎井嶼觀音像虎井從港口分為東山、西山兩個地區,東山現今仍為軍事管制區,不對外開放,虎井絕大部份的觀光景點都位在西山。在西山只有一條主要道路。沿著西山的道路往上走,該路的左手邊就可見玄武巖柱的景觀。沿著路上去的第一個景點是觀音公園。觀音公園的觀音像是虎井的某一居民去大陸經商時所購得,但因觀音像無法直接由船運回,于是觀音像被分成三等份運回虎井。在將觀音像黏合回去時,不知道負責的師傅是故意的亦或其他原因,觀音像就留下了兩條明顯的接痕。在觀音公園這里,天氣良好時從這里可以遠眺臨近島嶼。
虎井嶼-南進指揮所
虎井嶼南進指揮所虎井嶼由于戰略地點重要,遍布二次大戰時日軍所遺留的軍事設施,處處可見歷史在虎井留下的刻痕。現存在虎井的南進指揮所,相傳是日本將領山本五十六作為日軍侵略珍珠港的基地,攻擊珍珠港的攻擊代號“虎、虎、虎”傳說就是從虎井中的“虎”字而來。
虎井嶼-虎井沉城
澎湖古八景其中之一的“虎井澄淵”,在天氣晴朗且大退潮的時候,從虎井嶼東山的海岸往海底望可以看見類似城墻建物的影像在海中若隱若現。在澎湖縣志和臺灣通史都有記載著有關于這個海底城墻的故事。潛水專家謝新曦曾在民國六十五年時接受當時澎湖縣長謝有溫的委托,進行尋找虎井沉城正確位置的任務。終于在民國七十一年(西元1982年),在虎井東山外海海底發現類似沉城的建物。1982年10月23日,謝新曦帶著他數名學生(魏文宗、黃郁文、陳應中)從虎井嶼面對馬公市蒔里鄉方向距離海岸兩百米處下潛約4米,就看見了類似長墻的物體。
有人說所謂的海底古沈城其實是斷裂的巖脈,但是它工整畫一的墻體卻又讓人無法解釋;有人說那是1622年荷蘭人占領虎井時修筑的城堡,遭明軍炸毀沈入海底;有人說這乃史前文明的遺跡,人類活動的證據;更有日本學者說這是八千年前人類活動的遺跡。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