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宮
3886views
行天宮位于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和松江路口,又稱恩主公廟、恩主公或恩主宮,行天宮主祀關公,是一座臺灣傳統民間信仰廟宇,除了臺北本宮外,在西元1956年,黃欉分別在北投(平埔族嗄嘮別舊址)、三峽兩地整建主祀關公的寺廟,即為行天宮分宮、併稱「行天三宮」;行天宮發展至今,
除了是當地重要的民間信仰外,也是全臺各地信徒的景仰所在,行天宮已成為臺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中心。廟宇古樸明凈中透露肅穆莊嚴,首創常規宗教素心作風;沒設功德箱,傳說靈驗市民奔相走告,因此香火鼎盛游客絡繹不絕。
行天宮-歷史發展
行天宮的歷史發展可追溯至大約在西元1949年,位于臺北縣樹鎮的煤礦商人黃欉(行天宮敬稱「玄空師父」),在臺北市九臺街(林森北路民權東路口附近)建立了關帝廟行天宮(原為慶善堂),至1960年代初開始有了將原本的關帝廟行天宮擴建的計畫,但在政府推動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時,此地改劃為國民中學預定用地,歷經交涉后,臺北市政府以瑠公圳末梢支流、沼澤的公有地交換,黃欉便請擁有豐富建廟經驗的廖石成設計、施工,終于在1968年行天宮順利落成;1949年黃欉在三峽建立關帝廟行修宮,但由于香客日益龐大,因此不得不將廟舍牽至今日北投行天宮所在地,三殿式的大廟格局讓北投行天宮更為氣派;1962年黃欉自建白雞行修宮,至1965年落成,形成臺北行天宮、北投行天宮和白雞行修宮行天三宮的系統。
行天宮-宗教特色
行天宮供祀五恩主,正殿主祀關公(關圣帝君),佛教稱迦藍菩薩、道教稱協天大帝,另外還有呂洞賓(孚佑帝君、呂恩主)、張單(灶神、張恩主)、王善(王恩主)和岳飛(岳恩主);行天宮大殿左右側殿旁祀關云長義子關平和麾下大將周倉,以及道教三清、佛祖、孔子和三教其他神明;臺北行天宮的民俗習慣和其他廟宇有些許不同,例如不燒金紙、不拜牲禮以及以添油箱代替拜斗科儀。
行天宮商場(行天宮地下道)
行天宮商場即行天宮地下道,從民權松江路口四個角落入口進入,亦可稱為算命街,與龍山寺地下街合稱為「臺北市兩大命理區」,佔地約為88平方公尺,共有22家攤位以香燭、水果、算命等攤位為主,于西元1985年營業,每天約從上午8點至晚上9點,除了是臺灣當地民眾看相、問事、占卜的好去處,也是國外旅客特別是日籍旅客喜愛造訪的旅游勝地,讓來到行天宮旅游的民眾能順道至行天宮商場(行天宮地下街)體驗臺灣獨特的民俗風情。
上午8點至晚上9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