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山
5198views
福州自古別稱“三山”。烏山是三山之一。
烏山又稱烏石山、射烏山,位市中心,與于山、屏山鼎足而立。相傳漢代何氏九仙于重陽節(jié)登烏山攬勝,引弓射烏,故又稱“射烏山”。唐天寶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為“閩山”。宋代熙寧年間,郡守程師孟又以此山可與道家蓬萊、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為“道山”。后程師孟延請福州前任太守兼福建路兵馬鈴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作《道山亭記》。一時洛陽紙貴,馳名遠(yuǎn)播。
烏山可以從正面進(jìn)入外,也可以從道山路處入
烏山素有36奇觀之稱,從山東南麓拾級登山至天香臺,又向西折至“沖天臺”。相傳唐刺史崔干游山,所攜青田白鶴在此地沖天飛逸,后人建“放鶴亭”。亭子后崖石上鐫有“古放鶴亭”4字,臺側(cè)亦有程師孟篆書“沖天臺”,道勁有力。沖天臺畔有兩方夾峙的巨崖,崖頂凌空飛越一天然條巖,稱天臺橋。此橋險絕,據(jù)說只有“肯舍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順臺階又行數(shù)十步至道山亭,沿亭西下逶逛至天章臺。元朝杰出詩人薩都剌曾詠有“晚涼上烏山,置酒天章臺”的名句,篆刻在蒼崖之上。過天章臺奮力攀上一小山峰,峰頂有霹雷巖,此石長達(dá)9米,中分兩半,微露一隙,據(jù)史載,唐嗣圣年間,有一高僧手持《華嚴(yán)經(jīng)》在此誦讀,突然“一夕雷雨大震,霹石為室,高僧遂宴坐其間”。霹雷巖由此得名。
霹雷巖左面石崗上矗有一座長方形亭子。離亭約200步,一塊崖石上鐫刻著“烏石在、黎公在”6個楷書大字。此崖俗呼“黎公巖”。黎公即黎鵬舉。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侵寇犯閩,閩江口五虎要塞陷落,福州城危如累卵,當(dāng)時身為指揮金事的黎公親率將士,在馬尾至閩安鎮(zhèn)一線與敵寇浴血作戰(zhàn),殺得倭寇遍野,福州城垣危而復(fù)安。福州人因此刻石紀(jì)念這一位民族英雄。
霹雷巖右方,原有一座清冷臺,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長官--平章政事燕赤不華所建。“清冷”是靜肅之意,意在勉勵自己為國家干事。可是他華而不實(shí),時常擺宴于此,到任數(shù)月,即身敗名裂,亭臺亦隨之記廢。
由清冷臺踏上數(shù)十層石階至先薯亭。該亭為紀(jì)念明萬歷年間引種和推廣番薯的華僑陳振龍和巡撫金學(xué)曾而建。陳振龍僑居菲律賓。菲律賓曾為西班牙殖民地,曾引種美洲印第安人發(fā)現(xiàn)的番薯。陳振龍為躲避菲律賓殖民當(dāng)局的檢查,將番薯枝條系于船底,帶回大陸后,又在福州南臺紗帽池辟地種植,當(dāng)年即獲豐收,后又經(jīng)金學(xué)曾推廣。金著有《金薯傳習(xí)錄》。
從先薯亭北出即至“觀音巖”,傳說晚唐時巖壁遭雷火襲擊,壁上顯出隱隱約約的觀音形象。巖畔有朱子楷書"福"字,長三四米,堪與鼓山“壽”字相匹。
烏石山最高點(diǎn)為凌霄臺,蔡襄曾寫有《凌霄臺詩》,其中:“締結(jié)青云上,登臨滄海濱”,傳為絕唱。
烏石山除36奇景之外,還有摩崖石刻200多處,最著名的首推華嚴(yán)巖側(cè)的唐朝李陽冰《般若臺銘》。李陽冰的篆字與秦代李斯齊名,被書法界稱為“大小李”。《般若臺銘》與浙江處州《新驛記》、紹云的《城隍記》、麗水的《忘歸臺銘》合稱為天下四絕。此外程師孟、陳襄、趙汝愚、梁克家、葉向高等在烏山也皆有題刻。
做為道教名山,烏石山歷代建造的道觀祠堂亦有不少。如紀(jì)念理學(xué)大師朱熹的“朱子祠”,紀(jì)念我省9位名學(xué)者楊時、游酢、胡安國、羅從周、蔡文才、蔡沈、黃干、真德秀的“九賢祠”;紀(jì)念明代抗侯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桐”以及“先薯祠”等。
烏石山南麓靈鴛庵左,有南宋遺民游汶居所。游汶曾得罪奸相賈似道罷官,元初不仕,并自題其居曰“遺民浮宅”。他平素穿一布袍,自書其背日“遺民破袖”,其氣節(jié)可與鄭所南同譽(yù)。山之東北麓有“第一山”,邑人建“第一山房”。屋旁鱗次臺,登其巔可望城中屋宇鱗次。石山刻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第一山”3字,宋朝狀元黃樸曾居此并刻詩一首于石:“祖居山下自唐遷,故老相傳七百年。若使兒孫能守分,免教滄海變桑田”。革命前輩鄧拓也曾在這里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如今“第一山房”已辟為“鄧拓紀(jì)念館”,古老的烏山,也為此而生色。
在南門西側(cè)的市政府旁邊,又名道山,與于山相峙,海拔84米。這里林木參天,風(fēng)景幽深,相傳漢代何氏九仙曾在此地登高射烏鴉,故名烏山。
烏山于唐代時就已是游覽勝地,山上有古人留下的200多處摩崖石刻,篆、隸、楷、行、草各臻其妙。其中唐代書法家李陽冰的篆書,堪稱一絕。
烏塔位于烏山東麓,與于山白塔遙遙相對,它的前身系唐貞元年間 所建的“凈光塔”。塔為八角七層,通高35米,每層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46尊。經(jīng)過修繕后,塔可登臨。山上的道山亭中刻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所作的《道山亭記》,記述了烏山風(fēng)景和福州風(fēng)土民俗。
福州自古別稱“三山”。烏山是三山之一。烏山又稱烏石山、射烏山,位市中心,與于山、屏山鼎足而立。相傳漢代何氏九仙于重陽節(jié)登烏山攬勝,引弓射烏,故又稱“射烏山”。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