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嫂塔
4003views
姑嫂塔在石獅寶蓋山,又稱“萬壽塔”。它建于南宋紹興年間,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姑嫂塔背靠泉州灣,面臨臺灣海峽,有關鎖水口、鎮守東南的氣勢,所以又叫做“關鎖塔”。南宋時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對外貿易十分繁榮,與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生意往來。當時姑嫂塔成為了海上行船的航標。
姑嫂塔占地325平方米,高21.65米,八角五層,為仿樓閣式花崗石空心石塔。第一層西北面開一拱型石門,二至五層各有兩個門洞,轉角倚柱作梅花形,頂置穹形斗拱。塔身從下往上逐層縮小,每層迭澀出檐。外有回廊圍欄環護四周,內有石階可繞登塔頂。二層門額上刻“萬壽寶塔”四字,頂層外壁建有方形石龕,龕內并刻兩個女像,是姑嫂兩人形象。明朝何喬遠的《閩書》也記載了這個傳說,說明姑嫂塔的故事早在明朝就已經流傳。
寶蓋山面向臺灣海峽,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巔上姑嫂塔獨立凌空,巍峨挺拔。登臨遠眺,泉南形勝,海天風物,盡收眼底。姑嫂塔成為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標,閩南僑鄉的標志。
傳說在很早以前,石獅寶蓋山下有一戶農家,父母過世后,兄妹兩相依為命。后來阿兄娶了妻子。妻子非常賢惠,對小姑也非常好。一家三人雖然生活清苦,卻也過得平平淡淡,沒有缺少歡樂。
有一年苦旱,天不下雨,五谷無收。自古閩南地區田少人多,遇到災害人民無法謀生,就紛紛到南洋。阿兄只好和妻子、妹妹商量,跟著同鄉到南洋去。阿兄去了南洋,幾年沒有回家鄉,也沒有寄來一封信。他到底是死是活,是好是歹,真叫姑嫂兩人牽腸掛肚,日夜思念。姑嫂兩人經常登上寶蓋山頂,對著大海看啊看,可是每次卻只能看到一個灰蒙蒙的大海,哪有阿兄的歸帆?
為了能看得更遠的大海,她們一次又一次的扛來石頭,堆迭起來,年久月深,成為一個高高的站臺,她們站在石臺上,踮起腳尖,不停地看啊盼啊,可是一月過了又一月,一年過了又一年,阿兄還是沒有回來。有一天,姑嫂倆看到孩子們在放風箏,心想,可以寫封信,把它綁在風箏上,讓風箏隨風飄到南洋去。可是放風箏,得有風箏繩索。姑嫂倆就剪下自己長長的頭發搓成風箏的繩子。
這系上家信的風箏,飄到南洋上空落了下來。系在風箏上的家信被番客們撿到,輾轉傳到阿兄的手里了。原來阿兄到了南洋后也沒有找到什么好出路。他落泊在外,沒有臉面給家里寫信。他讀完姑嫂倆這血淚寫成的家信,悲痛大哭,就急急忙忙收拾行裝,趕回故鄉。
這日,天氣晴朗,姑嫂兩人又登上寶蓋上頂的站臺,對海眺望。一會兒,大海出現了歸帆,親人相聚就在眼前了。可是,就在這一剎那間,狂風大作,海浪滔天,船翻沉海底。姑嫂眼睜睜看著即將相會的夫、兄葬身大海,慘哭幾聲,相抱跳崖自盡。后來,鄉親們為了紀念這對姑嫂,就在姑嫂倆迭石堆臺的地方,建了一座石塔,叫姑嫂塔。這當然是傳說,但姑嫂塔的傳說卻是僑鄉人民移民海外的歷史見證,是人間最深沉感情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