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寺
5573views
龍泉山景區以其龍泉寺而聞名。位于三明市西郊,距市區1.5公里。龍泉寺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清代。龍泉山景區內空氣清新。青山起伏、流水潺潺、瓜果飄香,自然風光。龍泉寺周圍古木蒼翠、環境靜幽、深谷曲徑、瀑飛龍潭,游客目不暇接、流連忘返。游人到此如入仙境。但聞晨鐘暮鼓、煙繞云霞、虛無縹緲。1999年“龍泉煙霞”榮獲三明八大風景之一。
龍泉寺位于林木蔥蘢,峰巒層迭的沙京蓮花山,距長樂市區6公里。屬于中國佛教協會直屬管理的寺院。始建于南北朝梁承圣三年(554年),原名西山寺,唐大中十三年(859年)懿宗賜名龍泉禪寺,與鼓山涌泉、福清黃蘗并稱閩中三大名寺。歷史上龍泉寺有許多高僧主持,也曾幾經衰落,如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淪為停柩場所,清初兵亂毀于戰火,五十年代在寺院里辦起畜牧場。現在的寺院包括天王殿、大雄寶殿、伽藍殿、西歸祠、觀音閣、祖師堂、方丈室、瑞淼和尚塔等,建筑面積一萬多平方米。龍泉寺,自古香火鼎盛,僧侶最多時達二、三百人,現在仍有70多人。
龍泉寺的興盛緣于唐代百丈禪宗懷海。懷海本姓王,俗名木尊,長樂沙京村人,生于唐開元八年(720年)。傳說王木尊幼年啞不能語,一天祖母帶他到附近的龍泉寺燒香,突然開口說話,回到家里又成啞巴,于是落發寺中為僧。后來去江西南昌師從高僧馬祖道一修禪,得道后在江西奉新大雄山(俗稱百丈山)開山說法,因此世人尊稱他為百丈禪師。他針對當時叢林初立,未訂規章的現象,便參照大小乘戒律,制定各派都接受的《禪門規式》,被寺院普遍推廣,世稱《百丈清規》。宋初《百丈清規》被定為天下禪林必須奉行的管理條例,一直沿用至今。其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風尚,最為著名。百丈晚年回家鄉西山寺住持,重建寺院,于唐憲宗九年(814年)圓寂,享年95歲,謚“大智懷海禪師”。龍泉寺由此光芒四射,在中國佛界享有崇高聲譽,倍受唐皇室重視,懿宗皇帝親筆題寫龍泉禪寺山門匾額。龍泉寺與日本佛教“黃蘗宗”關系密切。清順治時福清黃蘗寺高僧隱元禪師應聘東渡日本前曾來龍泉寺住持,隱元禪師到日本后創建了“黃蘗宗萬福寺”,成為日本佛教界“黃蘗宗”的開山鼻祖。
龍泉寺周圍峰巒起伏的五座山峰分別是臥牛、貴品、蓮花、仙冠和云梯峰。這“五峰嵐橫”自古以來就是長樂十二景之一。寺院依山而建,座落在五峰環抱的小盆地之中,山門對海門,山川靈氣相通,世稱“彌勒五福袋”。當初唐懿宗李崔皇帝親書龍泉禪寺的山門匾額因戰亂毀壞再也找不到了,現在山門和大雄寶殿上的匾額均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手筆。
正對天王殿的山上有一群巖石,活像一群小牛圍著一頭母牛吵著要吃奶。相傳每當祖師開場講經,群牛都會聳耳傾聽。曾有一首詩贊道:“一心悟法此眠牛,風雨連天未轉頭。真得慈悲三味訣,不須水草又何求。”因為這群石頭的緣故,山名叫臥牛峰。登上山峰可以看到大海。
天王殿前有一對直徑約1米的空心石環,其中一個是唐代百丈禪師建寺時遺物,雅名“哪咤乾坤圈”,俗稱“金剛戒指”。據說小孩子從環中穿過后晚上就不會尿床了,所以許多大人特地帶小孩子來這里鉆石環。大雄寶殿內前后豎立的16根雙人合抱的大石柱,每株高6米,徑圍3米,重約4.5噸,這些石柱及柱礎、礎盤均為唐代百丈禪師建寺遺物。這么大的石柱,當時是怎么運來的,又是怎么豎立起來的?寺內現存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碑刻《龍泉重興》記:“寺肇自梁承圣三年,原名西山,唐百丈禪師落發于此,道成創建法堂,咒立石柱,懿宗賜名龍泉,稱大叢林焉,厥后興廢不一......” 石柱上還有北宋元符(1048年)戶曹參軍林君然、泰興令曾升仲、節度推官方道輔等題刻。
殿后壁立巨石上刻有一尊“流米佛”,其特別之處就在佛的肚臍眼。相傳當年百丈禪師主持建龍泉寺時,忙于各種建寺事務,為了解決糧食的運輸問題,命人在這塊巖石上刻出這尊佛像,借佛臍來運送米糧。說來也怪,在佛像刻好之后,那白花花的大米就從佛肚臍中源源不斷地流出,據說那米吃起來特別香,人們就叫它“香米”。不過可惜的是,有一天寺內來了很多游客,煮了三大鍋飯還不夠,眼看第四鍋的水就要燒開了,從佛臍流出的米還沒滿,一個煮飯的寺僧嫌米流的太慢,便用火鉗捅佛的肚臍,結果再也流不出米來了。“流米佛”側左右分鐫字跡“皇帝”,“萬歲”,也是唐代文物。
大殿西側的祖師堂供百丈禪師懷海畫像,取自《佛祖正宗道影》卷二。禪宗寺院祖師堂里通常供奉三位祖師:正中是東土第一祖又稱初祖的達摩禪師,左方為“創叢林”的馬祖禪師,右方為“立清規”的百丈禪師。可見百丈在禪宗中的地位之顯赫。
龍井位于放生池與觀音閣之間,就在當年西山寺的舊址內。石造圓井欄上題刻:“僧善財為恩有龍神重造此井,辛卯歲記。” 傳說王木尊落發入寺的一天,師父慧照要他去井旁洗布。洗著洗著他聽見井中有“撲突撲突”聲音,往井中一探,只見兩條似蛇非蛇,似鱔非鱔的東西在嬉戲,鱗光閃閃。他好奇地把它們捉來放進盆中拿回寺內。師父看到大驚失色,說這是世間凡人看不到的“龍”。王木尊急忙飛奔井邊,把那兩條“龍”放入井中。那“龍”還會意地對王木尊搖頭擺尾,好像在說“謝謝”。從此寺院名聲大振。
龍泉寺四周層巖疊石,有許多值得攬勝的景觀。寺后有宋理學家朱熹、狀元宰相鄭性之等名人名家摩崖題刻數十處。大悲殿右側龍泉溪出山口,水流峽石,俗稱“和尚擔水窟”,原為寺僧汲水飲用的水窟。“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就源于這里。還有磊巖、觀音巖、中丞石、娘奶石、迷魂洞、仙盤桃、回顧虎、壁上掛燈、勒馬朝天、雙獅戲球、鯉魚躍龍門等。據說龍泉寺周圍共有108景,不久前有人拿著資料實地查對,只找到65處,由于開山采石,其余的43處景觀永遠消失了。
龍泉寺還在繼續修建之中,根據規劃設計方案,近期將興建百丈建筑群,包括百丈紀念堂、百丈影壁、百丈碑林等。其中百丈碑林的內容有佛教禪宗歷史、百丈生平、百丈語錄、叢林要則以及8萬多字的《敕修百丈清規》等。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