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日島
8073views
南日島古稱南匿山,因山隱大海而得名.扼興化灣咽喉,東瀕臺灣海峽,是福建省第三大島,也是莆田市第一大島,與湄洲島并稱姐妹島。其離臺灣新竹港72.89海里,離烏丘嶼僅10.64海里,離石城只有七里。地理位置獨特,是擴大對臺、對外貿易的窗口;歷來是軍事重地,其南日水道更是海上交通要沖。?
南日主島東西長,南北狹,中間平坦。分為東半島和西半島.(原來南日島為兩個島嶼.后海灣變淺相接).總陸地面積52平方公里,島岸線總長66.4公里。它由111個島礁組成,其中面積0.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8個,故有“十八列島”之稱。其中”烏丘嶼”現屬臺灣省金門縣管轄。?
南日島山海兼優,資源豐富。島上花崗石儲藏量達2億立方米,有林面積1000多公頃,盛產石斑魚、龍蝦、鰻魚、黃瓜魚、蟹、紅毛藻等100多種名特優水產品?,F共轄17個行政村,總人口5.5萬余人。?
據《南日島志》記載,明洪武初,海盜“以勾引番寇遺禍地方”,為防御倭寇,明廷最初在這里設南日山水寨,平海衛向這里派駐軍900名,后因水寨“在漲海中孤立無援”,遂遷往一水之隔的石城,與青山巡檢司合一。明清兩朝兵馬在福建沿海拉鋸之際,清廷實行截界,南日人民被迫內遷?
清康熙十五年(1667),興化城守將與鄭成功(1624—1662)之子鄭經(1643—1681)聯合,同守興化城抗拒清兵。第二年,鄭經兵敗,退出興化城。?
清康熙十八年(1670),鄭經軍隊駐扎在南日圍頭和湄洲等地,繼續抗清。清康熙二十一年(1673),施瑯攻臺成功,鄭成功之子孫鄭克塽率南明政權投降,莆田沿海全部復界。復界后,南日人民從涵江等地返遷,同時遷來的還有平潭、福清和閩南人。清同治三年(1684),基督教經南日島傳入莆田。?
20世紀50年代初,南日島再次成為國共兩軍拉鋸之地。南日島烈士紀念碑屹立在尖山山腰,是為紀念當時二度抗擊反攻該島的國民黨軍隊而英勇陣亡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而于1964年建立的。紀念碑高約8米,由潔白的花崗石砌成,碑身有原中共福建省委書記葉飛等人的題字:“烈士英靈永鎮海疆”“碧海丹心威鎮海疆”“雄風千古永鎮海疆”。碑座的碑文記述兩個戰役的全過程,生動地再現了當年戰士們視死如歸、浴血奮戰的大無畏精神。**碑臺內埋葬著烈士們的忠骨。記錄著當年這些英雄戰士可歌可泣的業績,南日島因此被譽為”英雄島”?
紀念碑所在的尖山(現海山村),雖然海拔只有100.2米,但它奇峰突起,秀出海表,看上去十分醒目。山上奇石層層疊疊。置身尖山之巔,島上風owen盡收眼底,海上云帆明滅不定,臺灣軍隊占據的烏丘嶼隱然在目,令人遐思無限。這就是莆田沿海十景之一的“尖山望遠”。?
與“尖山望遠”齊名的風景是“大嶠吐煙”。大嶠山在島東端的東岱村,海拔166米。春夏之間,漁民出海時時回望家園,如果看到大嶠山上云霧吞吐,就預知暴雨即將來臨,出海船只馬上回港,因此被稱為”海上氣象臺”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