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樓
2996views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字元晦,又字仲晦,晚號晦翁,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遁翁,別稱紫陽。祖籍微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縣)。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誕生于南劍州(南平)尤溪鄭氏草堂。幼年從父朱松學,紹興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朱熹遵父遺命,到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依附朱松生前摯友劉子羽,子羽視朱熹如已子,建"紫陽樓",以供朱熹母子居住,朱熹遂定居武夷。
在五夫里,南宋宿儒胡憲,劉勉之,劉子翬均授朱熹以學,五年后,朱熹年僅十九即登進士。紹興二十一年(115年),朝廷授朱熹為迪功郎,任泉州同安主簿,后歷事南宋高宗、孝宗、寧宗、光宗四朝,累官知南康軍、知漳州。潭州。煥章閣待制兼侍讀,卒縊太師,封信固公。朱熹一生宦途坎坷,仕宦七載,立朝僅46天,任祠官達23年,待職、無職或罷職16年。仕宦雖短,政績卻十分斐然。他在一生中與武夷山結下不解之緣。自14歲定居武夷山市,至64歲遷居建陽考亭的五十年里,武夷山幾為他的"后花園"。他不但童年、少年時期常隨其師劉子翬來武夷山講讀,入仕后的四十余年中,除去外地為官七載和各地論道外,其余時間多在武夷山。
淳熙十年(1183年),他在武夷九曲溪的五曲隱屏峰下,親自營建"武夷精舍",聚集四方士子、講學授徒。四方前來就學的學子多達數百人,同時引來許多知名學者,紛紛聚集武夷山創辦書院、學堂,使武夷山成為南宋時期的一座文化名山"道南理窟"。朱熹在武夷山著書立說,相繼撰寫和編次了《程氏遺書》、《論語精義》、《資治通鑒綱目》、《八朝名臣言行錄》、《西銘解義》、《太極圖說解》、《通書解》、《伊洛淵源錄》、《程氏外書》、《近思錄》、《論語集注》、《孟子集注》、《詩集傳》等二十余部著述。?
在中國蓍述史上,朱熹蓍述比起前人是最多的一個。他的經學著作極其豐富。《四書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等,都成為歷代的官書,大量印行,且遠及海外。朱熹的史學名蓍《資治通鑒綱目》,被后人稱之為"窮理致用之總會,而萬世史筆之準繩規矩"朱熹集北宋五子(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之大成,注解編集了《太極圖易說》、《易通》、《程氏遺書》、《程氏外書》、《近思錄》、《伊洛淵源錄》等。 朱熹學問深廣,還編著有《楚辭集注》、《韓文考異》、《參同契考異》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