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宮
7110views
武夷宮是武夷山景區的門戶,位九曲溪口,是武夷山風景區最古老的道觀,初建于唐天寶年間,宋擴建至300多間?,F存兩口龍井和萬年宮、三清殿。萬年宮現在是朱熹紀念館,宮內有兩株千年桂樹,相傳是南唐保大二年(944年)李良佐建觀時所栽。以后枯死一株,到了宋代,朱熹補種了一株。兩株桂樹龍盤蛇曲,被稱為“桂花王”。三清殿現在是國際蘭亭學院所在地,殿內有四塊珍貴的碑刻:忠定神道碑、洞天仙府、明龔一清和現代郭沫若游武夷的詩題。
在歷史上武夷宮建筑宏麗,是歷代帝王祭祀武夷山君(神)的場所,但后來屢遭兵燹破壞,現在的建筑建于清代末年,有三清殿、玉皇閣、拜章臺、賓云亭、法堂等。近年來已修繕一新。自風景名勝區建立以來,為了迎合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在景區范圍內還陸續興建了仿宋一條街、朱熹紀念館、武夷山莊、幔亭山房、彭祖山房及萬春園、蘭亭學院分院、書畫社、武夷牌坊等。
據《武夷山志》記載:武夷宮始建唐天寶年間(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宮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武夷宮初建時,并不在今址上,而是筑屋于一曲的洲渚上,稱天寶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為其弟李良佐“辭榮入道”,才移建今址,名“會仙觀”。會仙觀建成后,歷代篤信仙家的封建統治者,都不惜花費重金,多次修葺、擴建這座宮殿,改名“仲佑觀”。
南宋詞人辛棄疾、詩人陸游、理學家劉子軍、朱熹等都主管過沖佑觀。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觀為宮,稱“萬年宮”。明正統四年(1439年),觀毀于兵燹。天順、成化年間(1457-1487年),雖經官府多次撥款修葺,都未能恢復舊觀。嘉靖四年(1525年),觀又遭火焚,次年創復。即為現在的武夷宮。
年代悠久的武夷宮,雖歷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經不住數次火焚和兵燹,后僅留下幾間空房。近年在旅游、文化部門支持下,武夷宮主殿又重新修復,庭院里的兩株桂樹,則是宋代遺存下來的,是800—900年的古樹。全面恢復武夷宮的計劃將逐步進行。這座千古名觀必將重現昔日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