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寺
4438views
東華寺的緣起乃是印度高僧智藥三藏禪師,于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航海廣州北上,途經翁源,見此山酷似印度的靈鷲山,如是取名靈鷲山。又觀此山風景如畫,氣度非凡,便創建靈鷲寺,并預言將來有肉身菩薩來此,三年后到曲江曹溪創建寶林寺。唐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六祖慧能在湖北黃梅五祖授衣缽后,南歸時遇此山而隱修,重建靈鷲寺并改稱東華禪寺,后去曲江寶林寺。至今翁邑有傳“先有東華,后有南華,“東華悟道,南華弘道”之說,香火鼎盛時期住有數百名僧侶。清天順年間改為東華院,文革期間僧散寺毀,僅剩遺址。
東華寺1997年,萬行法師來東華山如珠巖山洞閉關潛修三年,該洞原為智藥三藏禪師與六祖惠能隱修過的地方。故有“一洞一僧一袈裟,三次三道三圓滿”之說,現被大家稱為三圣洞。
為再現翁源歷史名寺的輝煌,萬行法師在翁源信眾至誠禮請下,決定恢復東華禪寺。根據萬行法師的理念,在舊址重新擴建東華禪寺,在東華山風景區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內,建設東華禪修中心、療養中心、慈濟安養中心、佛教文化交流中心、佛學院、佛教藝術展示中心、龍仙古鎮、東華七十二塔院等八大配套建筑群和東華居士林。
東華寺,位于江西省萬安縣五峰鎮東華山,海拔562.2米,面積30多平方公里,歷史悠久,是贛東南地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三國時期葛洪(公元284——364年)東華山煉丹,后被臨濟宗的禪師弟子看中,傳入佛教,創建東華寺,屬南宗的南岳一系,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后傳自北宋楚圓(公元986——1039年)門下,又分為楊岐、黃龍兩派,距今也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其講經宣道、朝課暮誦、道場懺法、無遮齋會、打坐參禪等法事儀軌皆與南宗南岳一系一脈相承。山東東阿魚山梵唄是東華寺佛事梵唄的濫觴。古老梵語演唱的贊唄,隨著經文的翻譯與實用,有一個中國化、本土化的艱難歷程。筆者在多次深入考察東華寺佛事音樂的基礎上,對其梵唄音樂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析,包括旋法、曲式、調式調性、伴奏法器、樂器及配器手法等音樂形態的研究,亦有宗教學、美學意義上的探討,本著民族音樂學者“局內人”、“局外人”的觀點,對僧迦的宗教觀、人生觀、美學觀等作了較為詳盡的介紹,展示出東華寺佛事音樂的淵源傳承、發展革新的歷史背景。東華寺如今已成為文化、旅游勝地,正如古代詩人胡樞贊揚它為:“屹立云漢天為籠,縹緲扶桑墻頃紅。”
早9:00~晚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