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息壤
3676views
息壤是大禹治水在荊州古城留下的一處遺跡,位于南門外西側城墻腳邊,系一長約40米,寬約10米的土丘,其上有石柱四根,以示標志。
息壤,是古人對大禹有效治理此處長江邊上的洪災險情(即現在所稱的“管涌”)的神秘稱謂。息者,乃平息之意;壤者,則泛指治理此處管涌的填充之物。息壤,簡而言之,就是指平息這處管涌險情的土壤(沙石土填充物)。《山海經》中就有“禹以息壤堙洪水”的記載。《玉堂閑話》對此則有更清楚明了的表述:“禹鐫石造龍宮填于空中,以塞水眼。”可見大禹治理管涌險情選用沙石填塞水眼與現今的做法基本相同。這也足見大禹治理水患險情的高明。此處管涌的有效治理,使百姓對大禹更加崇敬不已,息壤也因之罩上了神秘的面紗,成為一塊似乎能呼風喚雨的神壤。如稍有不慎,觸怒息壤,就有可能大雨滂沱,引發洪澇,遭至滅頂之災。當然這只是一種神話傳說而已,但吸取教訓、小心為上的防治水患卻是千真萬確的。這大概也是息壤這一勝跡世世代代流傳不息的原因所在。
慎靚王七年(癸丑,公元前三零八年) 秦、魏會于應。 秦王使甘茂約魏以伐韓,而令向壽輔行。甘茂至魏,令向壽還,謂王曰:“魏聽臣矣,然愿王勿伐!”王迎甘茂于息壤而問其故。對曰:“宜陽大縣,其實郡也。今王倍數險,行千里,攻之難。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人告其母,其母織自若也。及三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機,逾墻而走。臣之賢不若曾參,王之信臣又不如其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魏文侯令樂羊將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反而論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樂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今臣,羈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孫奭挾韓而議之,王必聽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弗聽也,請與子盟。”乃盟于息壤。秋,甘茂、長封帥師伐宜陽。
漫畫《神兵玄奇》中,黃玉郎根據大禹治水的故事,將息壤想象成一種液態金屬,它于水就會變硬,比鋼鐵強度更大,最后更成為主角南宮問天的一大絕技,息壤鑄兵。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