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中寺
3396views
三所院落層次分明,而天王殿、大雄寶殿、七佛殿、千佛殿又位于古剎的中軸線上。前院最大,大雄寶殿居中,左右各有一個配院。配院前,東西廂房對稱排列,形成一個雅致、大方、完整的院落,中院在前院的背后高高迭起,后院又迭在中院之上,層層高聳,宛若重樓。 據寺內碑文記載,玄中寺始建于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27),落成于承明元年(公元476年)。時有曇鸞大師隹寺中研究佛學,名重一時,被譽為“神鸞”。后由其弟子道綽繼承其業,宣揚凈土宗風。唐貞觀年間重建寺院,改名石壁永寧禪寺。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曾賜名“石壁永寧禪寺”;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唐憲宗又賜名為“龍山石壁永寧寺”。貞觀十五年(641),名僧善導在此皈依凈土法門,使永寧寺名揚國內,成為唐代全國佛教三大戒壇之一。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九年(635)親臨拜謁。南宋時期其教傳入日本,日本親鸞接受曇鸞一脈相傳的凈土宗教義,在日本建立凈土真宗。于是日本佛教凈土宗把玄中寺視為“祖庭”。宋、元以來,寺院幾經兵火戰亂,房屋碑石慘遭焚毀。 玄中寺的木構建筑,以天王殿歷史較長,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重建,三間四椽懸山式;天王像四軀,分峙于殿內過道兩側,威嚴雄健。前院左右為唐碑亭,大雄寶殿位居中央,五間六緣,前檐廊深一間,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中主供的是如來佛,但玄中寺供的卻是彌勒佛,這是因為玄中寺是凈土宗的念佛寺。彌勒佛全稱是南無阿彌陀佛,是凈土宗主要的信奉對象,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極樂世界。凈土宗的修煉方法就是“稱名念佛”,所稱的名,就是這位“阿彌陀佛”。殿內當心置釋迦立像,莊重慈祥,四周畫卷為十六尊者,各具神態。殿外山墻和背面,鑲嵌著宋金以來文人詩詞墨刻。北上登臺階過垂花門為接引殿和菩薩殿,又折轉馬鞍梯向上為七佛殿,殿內供奉著七尊金身佛像,稱為“過去七佛”。是佛教供奉的歷代祖師,殿內藏有明代的南藏經卷,1000多卷,是研究佛學的重要文獻。七佛殿兩側各建碑廊三間,猶如垛殿形制,玄中寺宋以后的石刻多集存于此。再繞道北上為千佛閣,登閣憑欄遠眺,石壁風光清晰如畫。閣內數百尊佛像會聚一堂,面型姿態各不相同,按其風格多是明清遺物。寺內東側為禪堂院,西側旁院為祖師堂,正面祖師殿三間。寺東側峰頂上,有一塊約百平方米的小平地,周設欄墻圍護,秋容塔矗立當心,高兩層,平面六角形,形體莊重而古雅。主要殿堂萬佛殿、東西配殿、善法殿在清同治、光緒年間毀于大火,千佛閣殘存。 玄中寺獲得新生,那是在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重建善法殿五間,五脊六獸懸山式,萬佛殿五間,九脊十獸歇山屋,千佛閣三間硬山工,東西配殿各五間,飛檐斗拱,欞花裝修,雕梁畫棟,油飾彩畫,莫不俱備。殿內木雕佛造型生動,金碧輝煌。寺東山巔兩層八角白色秋容塔,迭澀重檐,磚座寶頂,中空置佛,塔身挺秀,被視為玄中寺的象征。牡丹、風竹、花椒、棗樹簇擁寺內,被譽為“玄中四絕”。殿閣內供木雕、泥塑、鐵鑄佛像共七十余尊。玄中寺文物眾多,是我國佛教凈土宗的發源地。玄中寺已成為日本佛教徒朝拜、聚集之處。 但寺內更值得一看的東西,當推歷代碑刻了。這里有北魏、北齊和隋朝的造像碑,唐朝的戒壇碑、寺莊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鐵彌勒像頌碑。其中鐵彌勒頌為唐開元年間我國女書法家、太原參軍房磷之妻高氏所書,文理通順,字體挺秀,被譽為珍品。此外,還有宋、元、明、清的碑刻數十座,或豎于廊下,或嵌于殿側,楷、行、隸、篆皆備,都是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為研究我國的佛教史、雕塑史,特別是研究玄中寺和凈土宗的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8: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