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祠及天平山莊
3346views
位于城西8.5公里天平山東南麓,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范文正公忠烈廟即范公祠,是紀念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希文,蘇州人。少時孤貧,刻苦自勵,胸有大志,為秀才時便以天下為己任,常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舉大中祥符進士,曾主持“慶歷新政”,力主改革。又曾先后出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和河東、陜西四路宣撫使,改革軍制,防御西夏,鞏固邊防。擔任地方官時,所到之處,能體察百姓疾苦,皆有治績。曾任蘇州知州,治理水患,創建州學,造福鄉里。工于詩詞散文,所作《岳陽樓記》一文尤為千古名篇。有《范文正公集》傳世。?范仲淹歿于1052年,謚文正。宋室南渡后,蘇州官紳認為“蘇,公故郡也,而天平山則公祠墓在焉,公之精神必往來乎此”。而天平山則公祠墓附近,原有范仲淹所建祖祠及其子孫增建的范公祠,遂于紹興年間重修改建一新,揭宋帝所賜“忠烈”之榜于廟門。?元、明、清三代,祠廟歷經戰火,屢塌屢修。民國初年也曾稍事修葺,并改“敕賜范文正公忠烈廟”額為“范文正公祠”。此后即失于修護,日漸頹敗。至1982年全面整修,次年竣工。1989年紀念范公誕辰一千周年之際,又在祠前建四柱三間三樓石坊,鐫刻范公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公祠東南朝向,現有儀門和享堂兩進硬山式建筑,圍以院墻。儀門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明間設斷砌門,門下方置抱鼓石?,上方設門簪,懸“第一流人物”橫匾。儀門左右各附碑亭一間。藏舊有歷代碑石,有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立的元代書法家趙孟釧欏噸伊頤砑恰罰幻髡呈輳?445年)所立、碑陰刻有忠烈廟全圖的《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廟記》;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奉督撫司道府各憲嚴禁采石碑文》;乾隆七年(1742年)《為違禁斬脈事》碑等。儀門和享堂之間為庭院,中辟石駁方池,繞以石欄,跨水架單拱石橋。享堂為硬山式面闊13.4米,進深10米,四周除脊柱外全為石柱。明間四根金柱承以方形石礎,其四周鏤刻麒麟、狻猊、馬、鹿等神獸,四角鐫飾獸頭,構圖豐滿古雅,刀法宛轉流暢,形象生動傳神,應為宋代遺物。明間供有新塑的范仲淹像和恢復不久的“濟時良相”、“學醇業廣”兩方橫匾。左右次間北墻嵌有清康熙二十四年和乾隆四十四年的修廟碑刻。?天平山莊則是范仲淹十七世孫范允臨所建。乾隆七年重新修葺,“莊內諸勝,盡還其觀”,改名賜山舊廬。十六年至四十九年,清高宗弘歷四游天平,范氏裔孫為此陸續增建坊、亭、樓、殿等,總稱高義園。咸豐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遭受戰火毀壞,同治五年至921年陸續修復,此后又日漸衰敗,直至1954年才由人民政府撥款整修。未料十年動亂,非但工程停頓,且古跡復遭破壞。1981年至1983年再次全面整修。如今,天平山莊主要由咒缽庵、來燕榭、范參議祠、高義園和白云古剎五個部分組成,還應包括“高義園”石坊、接架亭、御碑亭等附屬建筑,以及十景塘、宛轉橋和古楓林,占地總面積約5.3萬平方米。
8:00--19:00